图:我们的社会赋予了男性与女性截然不同的标签,因此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被禁锢、定型。
标签(biāo qiān)是用来标志产品目标、种类以及内容的,便于人们查找目标、准确定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标签的地方是超市、商店这类场所,超市货架上的一排排商品都会逐一贴上标签,让顾客可能很快地找到商品,并通过标签获取商品的成分、保质期、营养价值等等相关内容,节省顾客寻找和挑选的时间。而标签不仅仅被用来标识商品,也被用来标识人,尤其在这个商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也逐渐被标签化了。
人是如何被标签化的呢?当我们提起一个人的时候,会说TA是一个好看的人,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是一个人缘很好的人,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又或者会说TA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一个爱拈花惹草(niān huā rě cǎo)的人,是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是一个做事没有主见的人……诸如此类,便是人的标签化。人们往往会将某一个人性格品质当中的一个突出方面作为标签来定义那个人,而这种标签很容易成为一种刻板(kè bǎn)印象,人们会因为标签太过显眼而忽视了个体的其他特征,从而以一种标签化、扁平化的眼光来看待他人。
群体也会被标签化
不仅是个人,群体也会被标签化。我们的社会赋予了男性与女性截然不同(jié rán bù tóng)的标签,男性是短头发的、西装革履(xī zhuāng gé lǚ)的、阳刚的、理性的……女性则是长头发的、裙袂(qún mèi)飘飘的、柔软的、感性的……而当某一些男性留长髮、穿裙子、说话轻声细语的时候,就会有人嘲笑他们,说他们是娘炮、娘娘腔,当某些女性剪着利落的短发,自己修理家电,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时,也会有人称她们是女强人、女汉子。正是因为男性女性这两个群体被标签化了,因此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被禁锢(jìn gù)了,认为男性就要有男性的样子,女性就要有女性的样子,并对那些模糊了性别边界的人进行嘲笑和指责(zhǐ zé)。
可是人并不是单一的、非黑即白的,像牛奶就是牛奶,咖啡就是咖啡,可以随意给它们贴标签。人是复杂的、多面的、矛盾的,男性可以有温柔、善解人意(shàn jiě rén yì)的一面,女性也可以有刚强、做事果决(guǒ jué)的一面,看似乖巧的孩子可能会做出反叛的举动,看似温柔的人可能会在某些事情上大发雷霆(dà fā léi tíng)。
标签化影响自我认识
标签化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也会影响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心理学认为,标签化会带来一种标签效应,标签是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的,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有时候甚至会促使人们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例如被贴上“乖巧懂事”标签的孩子便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严格的要求,担心自己做出越矩(yuè jǔ)的行为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从而压抑(yā yì)自己内心的其他想法。
人不应该被单一的定义,不应该用死板的、被禁锢的思想去认识自己和他人,而应该用开放的、包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因此在这个速食时代,我们要勇敢地去除不合理、束缚(shù fù)人的标签,大胆地抛开成见、偏见,这样才能跳出井底,看到更宽广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