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出处: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礼记.檀弓下》
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遭遇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饑荒。这次饑荒波及甚广,很多百姓被迫离开居所,前往别处求生。在路上有很多穷苦的百姓饿死,不少人为求食物果腹到处乞讨。
而有位叫黔敖的人就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带有饥饿的人经过时,就施舍些食物给他们。一日,黔敖又坐在路边的车上,等着饥饿的人经过。只见一个饿得脚步虚浮的人摇摇晃晃地走着,身上的衣衫破破烂烂。黔敖见此情景,就左手拿着干粮,右手端起一碗水,对着那人叫道:“喂,过来吃!”
黔敖本以为自己的善举会令那人对自己感激万分,殊不知那人抬起头来,对黔敖怒目而视,轻蔑地说:“我就是因为不吃施舍的食物,才会成了今天的样子。你以为我会为了一口食物,就抛弃最起码的尊严,接受带有侮辱的施舍吗?”黔敖听后觉得自己态度确实有不佳之处,就跟在后面道歉。没想到那人依旧不为所动,最后因饥饿而死。
孔子的弟子曾子听说这个故事后说道:“这又何必呢?黔敖无礼呼唤时,确实理当拒绝施舍。但是当黔敖诚心道歉后,则可以去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