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养生堂 > 正文

防止自杀/主动关心预防自杀悲剧

2021-09-26 04:25: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人们的精神健康息息相关。

  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早前公布2020年香港的自杀数据,低于2016年的国际水平。有临床心理学家认为,不可将自杀数据与抗逆能力直接比较,否则有以偏概全之弊。

  生命只有一次,绝大多数人当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就会打消求死的念头。\大公报记者 陈惠芳

  临床心理学家甄梓竣博士说:“人们遇到逆境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压力反应,包括身体出现毛病或精神心理等疾病。有些人会用工作、烟酒、毒品等麻醉自己,更甚者是轻视生命而自杀,这是其中一个现象,因此,自杀率低也不代表社会的精神健康指数上升。而自杀可以是抑郁症症状之一。过去10多年,每年实际的自杀人数是900多宗,2020年对比2019年轻微减少了70多宗,但数字不是过去10多年中最低的。是故要清楚每个年龄层的特征和需要,再比较其他机构的数据,才可以作较全面的分析。根据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引述去年死因裁判法庭报告,自杀死亡个案有过千宗,自杀率上升至13.61(每10万人有13.61宗)。其中60岁以上长者自杀死亡个案较2019年增加4.8%,为1973年以来新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限聚令’下,情况令人忧虑。”

  寻求协助非弱者

  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2020年60岁或以上女性的自杀率较2019年上升,这个组别的特征为失去伴侣、独居和有非同住子女。对此甄梓竣说:“我认为长时间的防疫措施让长者(特别是女性)未能运用本身的抗压优势,即透过社交沟通去减压,未能与老友记每天相聚,可能增加了长者孤独的感觉。”

  他续说:“去年60岁以上长者的自杀率(每10万人有约21宗)明显比青少年高,亦是各群组中最高。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包括学校压力、感情困扰、精神健康、家庭冲突等。社会一直有资源帮助有需要的人,但碍于保守文化,人们总是忌讳去寻求协助,期望社会能以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和谈论精神健康,大众减少对情绪压力的负面标签,也不要低估精神健康对个人生活以及各个层面的影响力。有人认为表达情绪压力就是弱者的表现,这个错误的说法令很多人沉默和逃避。提升社会大众的抗逆力,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连系很重要,加上多元化容纳不同的声音,鼓励不同人士参与和决策,而不是要求别人跟从自己的方法。同样地,大家要接纳社会的多元观点,以及对不可预计和不确定的事情要尝试接纳。这些都要从根本性作出改变,华人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究竟怎样在每个人心中执行?正是当下十分重要的事情。”

  别忽视情绪压力

  甄梓竣表示,有自杀念头的人很少会向人透露,想预防悲剧发生,就要多关心他们。

  他说:“人有自杀的想法,不会被社会、家人、朋友认可,甚至否定其感受,所以他们不会开口求助。如发现别人的心情和行为有所变化,可以简单地问对方三个问题(见另文),让他们说出自己隐藏的想法。很多人不是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有一份无助和孤独感,亦怕影响到身边的人。有些人会像交带身后事一样拜托别人,例如若自己不在时照顾其亲人和宠物,或将重要的物品赠送给别人,又或者和其他人越来越疏离,就像要在其日常的生活圈子中慢慢消失一样。这些都是重要的先兆,我们能够多关心身边的人,其实就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至于男女的抗压能力,甄梓竣指出男性因较少向别人求助,不同女性较愿意以沟通寻求协助。有些家长从小教导儿子要坚强,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要,事实上,不去处理情绪问题,不等于没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