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养生堂 > 正文

健康成长/子女遇挫折 家长聆听助减压

2021-11-07 04:25: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栋梁,需要大家悉心爱护。

  新冠肺炎疫情趋缓,学校开始复课。谁料,由9月29日至10月28日发生了八宗学生自杀个案,令人心痛。究竟这是否属于早前疫下学生未能回校上课、如今复课衍生出来的问题?有临床心理学家指,在社会层层压力下,一些孩子心理脆弱,社会必须正视,而父母要多聆听子女的心声,同心协力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大公报记者 陈惠芳

  临床心理学家甄梓竣博士强调,压力不是突然间在孩子的群体中无端端出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层层的压力造成。

  他说:“源头可能是政府和现今社会的形势,有些学校跟足(学习)指引进度。但在疫情严峻时,学校只能提供网课,现在部分学校只有半天面授课,学校要老师追进度,每天只有像‘赶鸭子’般上课,家长也承受压力,要求子女百般武艺,以备多些‘沙纸’考进心仪学校。最终,种种压力也一层层压到学生身上,这是不负责任的事情。若这种情况不被正视再加上学生的‘玻璃心’(形容一个人内心脆弱敏感,易受伤害,像玻璃一样容易弄碎),致使部分学生不再表达内心想法,甚至感到绝望而走上自杀的路。”

  言传身教共建同理心

  甄梓竣解释说,“玻璃心”孩子不愿意接受批评,殊不知反而剥夺了本身的学习机会,他们被指正就会发脾气,禁止对方发言。长辈若是如此,孩子也有样学样,不肯接纳自己的不足。孩子就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当大人批评孩子时,又有多少人肯先来个自我检讨?

  他续说:“2020年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调查显示,在现时的社会环境下,15%年轻人出现抑郁症征状。以此数据推算18岁或以下青少年人口比例(约100万),即15万名孩子或有抑郁情况。当有些人担心子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而出现移民潮时,究竟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标签孩子有‘玻璃心’的意义何在?如果大人只是没有提供帮助还好,还要怪责孩子的行为,这样会令他们更难在如今的逆境中成长。”

  那父母该如何和孩子相处?甄梓竣说:“身教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教养行为,如果父母不肯积极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只懂将情绪隐藏起来,或者以愤怒去掩饰本身不舒适的感觉;当子女有样学样,将自己的情绪隐藏不发一言,或者发脾气时,家长只懂以责怪的口脗去回应子女的情感需求,这样只会让子女觉得无助,也不能学会如何面对压力和情感上的需要。因此,父母必须学会如何和自己最不想面对和最不舒适的感觉好好相处,甚至直接告诉子女自己不舒服的感觉,以‘我今天很不开心’等理性的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感觉,而非以责骂或发脾气的行为去表达,从而让子女模仿他们以正面的态度面对自己不开心的感觉,也容许子女去说出他们的感受。最后,当然父母要耐心聆听,这样不是要去解决子女的情绪问题,只是容许他们去感受,甚至和他们一起感受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同理心就是一种与别人建立关系的好工具。”

  “劝解”要用对的方法

  有个案是一个大学女生因上网课跟不上进度,自行退学,其母一时接受不了责怪女儿,女儿自责对不起父母又过不去自己这一关,不时以泪洗面并日渐消瘦。母亲其后冷静劝解女儿,亲友也好言相劝。

  对于上述个案,甄梓竣说:“母亲做法是对还是错,要看她用什么方法劝解,亲人亦然。如果这种‘劝解’只是叫对方不用不开心或不必紧张,效果不彰,甚至是再否定女儿感受的行为。作为母亲,以劝解去减少这种对女儿的伤害,当然是好的。同时,女儿是否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也同样重要。”

  他更言作为外人,如果不清楚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模式,很难判断怎样的做法才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