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养生堂 > 正文

杏林细语/疫下亟需关注精神健康

2022-03-25 04:24: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有缓和趋势,但仍有市民担心染疫,引致精神紧张。记者访问过不少确诊者,他们即使康复,还是非常避忌,不愿提起曾经染疫;有精神科专科医生指出,此因他们害怕被标签。

  受访的确诊人士会让亲人知道自己患病,惟对朋友或同事绝口不提。其中李小姐﹙化名﹚说:“公司同事见我放假多日,其实心中有数,但我就是不想讲,怕被标签。”精神科专科医生陈仲谋指,部分康复者害怕成为疫症下不受欢迎的群体,所以曾经“中招”或被送到隔离设施,都不会向人提起。

  另一个案是家中有人确诊并康复,未受感染的家人却忧心忡忡,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有一位女士的妹夫及姨甥确诊,其后两人康复,该女士的妹妹未受感染。过了二十多天,女士欲约妹妹出来见面。妹妹回复表示害怕感染新冠病毒,不敢出街,担心若“中招”会感染丈夫及儿子,令父子俩“复阳”。另一方面,女士的妹妹每日又继续返工。

  陈医生称,疫情下有些市民在惶恐中苦撑。他们乘坐交通工具或出外午膳,都害怕因受到感染而连累亲人,情绪偏向负面,压力很大。与此同时,有些人却产生偏差心理,觉得受感染痊愈后便不再害怕,其实这种心理十分矛盾,他们也感到难受,心理压力与日俱增。

  陈医生又言,还有一些人担心新冠后遗症,一如当年SARS患者出现骨枯情况,影响往后的工作能力。以上有关疫下市民的精神健康问题,政府应及早正视。一些欧美国家在疫情未缓和前,已经拨款支援有关精神健康的工作,例如英国当局预测民众出现精神方面问题的人数将会激增,立即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而英超足球队出赛前会播出英国威廉王子的片段,内容是希望大家关注精神健康。香港却鲜见相关准备,而且早在疫情前,本地在支援精神健康方面的硬件和软件,已达不到国际标准。近期出现一些市民行为怪异的事件,他担心日后或会出现“精神海啸”。

  陈医生表示面对疫境,大家更要自强,别被负面情绪拖垮,有需要的话即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大公报记者 陈惠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