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中国最后女酋长”离世 享年101岁

2022-08-24 04:25:23大公报 作者:乔辉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玛丽亚`索老人一生在森林中与驯鹿为伴。

  8月23日,记者从内蒙古根河市宣传部获悉,《额尔古纳河右岸》主角原型,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的鄂温克族老人玛丽亚`索老人因年岁已高,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竭,于2022年8月20日2点27分仙逝,享年101岁。据老人家属透露:母亲虽然身体状况不好,但还是想上山去看看她守护了一辈子的驯鹿,只想回到驯鹿身边,最后母亲在猎民点安详离世。

  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西郊四公里处,是中国鄂温克族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这个地处北纬52度地带的地方,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交汇处,是环北极地区泰加林带的最南端。玛丽亚·索,和她的族人们就生活在那片山林中。

  玛丽亚·索生于1921年,是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中德高望重的人物。她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根河市打造的舞台剧《敖鲁古雅》的主要推广人,也是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的原型。

  玛丽亚·索是生活在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发展的一个缩影。玛丽亚·索具有鄂温克人勤劳、纯朴、善良的性格,因固守山林发展驯鹿,而深受乡民的尊重。她年轻时高个头,漂亮,利落,是丈夫拉吉米的好帮手,狩猎时期,丈夫打中的猎物,都是由她带着驯鹿运回家中。因丈夫拉吉米经常外出打猎,玛丽亚·索当家作主,承担起家族的大量事务,渐渐成为了家族的核心。

  勇敢勤劳受族人爱戴

  拉吉米去世后,她不仅承担起家族的重担,还把原来拉吉米在族里的威信和责任共同承担起来。老人在部落中极有威望,不止是因为年长,还因其擅长打猎和管理族群。她的父亲就是猎人,年轻的时候她勇敢矫健,在那个还不知动物保护的年代里,她是森林的主人,百发百中,无论是凶猛的黑熊还是灵活的狍子都好比囊中取物一般,勇猛胜过族中的男人。哪怕到了六十多岁的高龄,耳朵已不好使,但猎人的眼睛依旧让她收获颇丰。因其能力和品格,在鄂温克族男性为主的大环境里,她却成为了家族核心,后更是以一己之力建立威信,成为了部落的精神领袖。丈夫去世后,因其擅长打猎和管理族群,她成为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里的女酋长。

  玛丽亚·索老人的一生,经历了游猎、定居、发展的鄂温克族百年变迁史。老人一生坚守山林,90多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山上饲养驯鹿,想着多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传承驯鹿文化。

  “我的鹿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非常爱牠们。我平生什么肉都吃,就是不吃驯鹿肉,不忍心。我们打猎、搬家、驮东西,都可以骑驯鹿,就像城里人开车一样方便。”老人常说。

  国家投千万建免费居所

  历史上,鄂温克族曾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才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敖鲁古雅鄂温克是中国最后一个使鹿部落,也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

  2003年8月,国家投入1200万元在根河市为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建起移民新村和免费居所,将这个狩猎部落以生态移居的方式从山里迁出,猎民们从原始部落生活直接步入现代社会。

  山林为家 交流靠翻译

图:去年6月8日,玛丽亚·索老人在孙女的婚礼上与新人一起观看表演。\新华社

  玛丽亚·索老人领导的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放养驯鹿的民族,虽然进行过很多次迁徙,但这个部落始终没有离开原始森林和驯鹿。

  记者从当地了解到,这位女酋长不会汉语,日常使用语言是俄语夹杂日语,在与她交流时,需要找当地人进行翻译。

  尽管已经步入21世纪,大部分族人早已搬去城市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老人仍然选择以山林为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玛丽亚·索生前居住在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在当地林业局的支持下搭建了“撮罗子”式帐篷,还原鄂温克部落生产生活场景。

  去年6月8日,玛丽亚·索还参加了孙女何琦韩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森林里举办的传统婚礼并唱歌。老人去世前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今年6月18日,出席当地主办的“同心共迎二十大 民族团结一家亲”瑟宾节开幕式。

  鄂温克族:最后的“使鹿部落”

  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鄂温克族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历史上被称为“使鹿部”“雅库特”,是中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据有关民间传说的推演,使鹿鄂温克族人已有近三千年的文化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使鹿鄂温克族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的驯鹿文化,在寒温带地区的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而且涵盖生产关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文化体系。

  使鹿部落鄂温克族人世代生存于大兴安岭,那里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以下,山高林密、林上林下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前,使鹿部落鄂温克族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住着传统的“撮罗子”,以饲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使鹿部落鄂温克族人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怀,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观。1965年,使鹿鄂温克人结束千百年的游牧和狩猎生产,逐渐开始了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

  鄂温克族的独特风俗

  传统婚礼

  2021年6月8日,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一片森林中,当地的鄂温克族人举办了一场传统婚礼。驯鹿驮着新娘、载着嫁妆,行进在森林里,鄂温克族人载歌载舞。

  希楞柱

  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高约一丈,直径约一丈二尺,用三根上端有杈的主干木搭成三角形的架子,用二三十根落叶松杆做框架,再围上用桦皮和兽皮做的围子。

  围鹿棋

  流传于内蒙古及东北三省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中的传统游戏。图为呼和浩特市的小学生在内蒙古博物院学习并对弈围鹿棋。

  瑟宾节

  每年6月18日举行,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瑟宾”一词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猎民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生存,为了振奋精神,鼓舞斗志,逐渐形成的一种集会活动的形式。

  冬季赛马

  鄂温克族的传统活动,在-30℃极寒天气中开赛。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