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创业基因或许比其他地区更显著。“互联网+”时代降低了创业门槛,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2013年创办青团社时,23岁的邓建波初衷只是想成立一间“对学生免费服务”的兼职平台。十年过去了,青团社为超过6.4亿人次提供兼职机会,从学生到蓝领,5400万劳动者都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灵活就业,超过100万家企业则因此实现了降本增效。在邓建波看来,互联网让兼职这件事有了更多的乐趣和保障,而不断涌现的岗位背后正是一片数字经济新蓝海。
“你别看我现在一副口若悬河的样子,读书时我可是个‘闷葫芦’。”邓建波笑着告诉记者,读大二时他第一次幹兼职,站在马路上向陌生人派传单。“第一次上岗,我愣是在太阳底下站了一小时也没好意思上前搭话,最后又抱着一叠传单回到公司。”
好胜心极强的邓建波不甘心放弃,默默地站在马路边观察总结同行的做法以及路人的态度,“到后来我只要瞄一眼路人的表情和走路速度,就基本能判断是否能‘拦截’成功。”初尝兼职滋味,他看到了兼职的乐趣:不仅能赚钱,还能积累社会经验,太适合学生了。
彼时国内的学生兼职机构一边网罗企业岗位,一边向大学生收取中介费盈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收了钱却不派活儿的“黑中介”,也使得不少大学生对于校外兼职“心向往之”却不敢行动。邓建波发现,传统中介通过线下对接非常低效,于是向自己所在的机构提出打造线上平台。“那个时候线下中介还是很好赚的,公司觉得没必要改变现有模式,便拒绝了我的提议。”最终,邓建波决定辞职,筹钱创业。
回过头看,青团社成立的2013年,正是国内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的时刻。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已达6.52亿。
建立后台系统 对学生免费服务
“借助互联网工具,当传统中介还在通过QQ群、短讯等方式联系学生时,我们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后台系统,并开始以每天近万的新增规模积累学生数据。”邓建波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学生免费服务”的口号,彻底颠覆了行业的收费模式。“当平台对学生免费后,优质学生的量会快速增长,付费端的企业也会随之增长。当两端用户数量都很大之后,我们的边际服务成本就会降低,实现盈利。”
不过,兼职领域竞争一向激烈。邓建波回忆,2015年只要是做兼职项目的公司,基本都能拿到融资。“当时青团社整个盘子的估值还不到3000万人民币。”要突围必须进行差异化竞争。“大学生中,长期做兼职的占15%,从来不做兼职的占15%,剩下70%的人则处于摇摆地带。大多数公司是服务15%长期做兼职的学生,但青团社把目光投向了摇摆地带。”为了吸引并满足学生需求,除了普通的兼职品类,青团社还加入了大闸蟹试吃员、一日CEO助理等趣味兼职。“这些趣味兼职需要分享才有机会参与,既增强了老用户的黏性,又降低了拉新成本。”
走进青团社总部,两面合作企业的LOGO墙映入眼帘,星巴克、宜家、网易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是他们紧密的合作伙伴“2013年公司刚成立时,我一个人跑去找肯德基杭州区负责人谈合作,人家一听是大学生创业做的兼职平台,压根儿就信不过你。后来我就从学校门口的肯德基门店开始磨合作,到最后杭州有60多间门店都从我这里招人,这才给了青团社‘上牌桌谈判’的机会。”
监督审核企业 良币驱逐恶币
如今,青团社单日85万+人次的报名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平台。2017年,青团社正式开始试水收费,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报名效果向企业收费的兼职平台。“企业提出兼职需求后,需要购买报名单接收学生投递的简历,每收到一份简历消耗一份报名单,每份报名单原价20元,选择套餐或企业采购可享受一定优惠。”在邓建波看来,花钱购买报名单后,企业会主动改善招聘信息,避免发布无效职位,也为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真实有效的兼职。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学生权益,青团社对企业真实性进行了多重把关,入驻企业需要提供营业执照、运营者手持身份证等信息,经过多重审核后才能发布职位信息,同时还会确保企业发布的职位与经营业务相匹配,避免学生受骗。“伴随双边评价体系的不断沉淀与完善,平台逐渐实现了‘良币驱逐恶币’,留下更诚信、好评更多的企业与个人,促进两端用户精准、高效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