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余首诗词。图为《别董大》场景。
诗人高适与知音离别,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现李白与孟浩然送别之情……中华诗词与AI大模型“双向奔赴”,26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40档开播。作为中国首部以自主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制作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将诗词制作为水墨国风动画,实现了“有声言诗和无声画意”的有机融合。\大公报记者 马静
制作团队介绍,《千秋诗颂》共26集,每集约7分钟,首批推出的《春夜喜雨》《咏鹅》等6集动画片聚焦唐代李白、杜甫、骆宾王、高适等5位著名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诗词创作,展现中华经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人间真情。作为首部以自主AIGC技术支撑制作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最新技术成果,支持了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有声言诗和无声画意”的有机融合,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典范。
缩短制作周期 省时省力
《千秋诗颂》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AIGC方向的新突破。创作者通过简单的“风格参考图片+提示词”,就能完成《千秋诗颂》的人物、场景、动效等众多元素的生成,还可以使用风格参考图、构图草图等方式对生成内容进行更加精细打磨,还原真实历史,保留栩栩如生的动画表现力。
在中国自主AIGC技术支撑以及总台海量视音频的语料库助力产研下,在同等预算条件下,按照传统动画制作流程计算,制作《千秋诗颂》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依托大模型后,制作周期缩短至4个月。“传统的纯人工制作,我们团队一个月只能做一集,现在一个月可以做三集。”《千秋诗颂》导演说。
“由于数据、算力等资源限制,‘筑梦’在视频生成能力、时长、质量上与Sora(OpenAI发布的生成式AI模型)还存在差距。”节目技术总指导、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说,国产自研AI大模型在中华文化的理解以及和媒体编创流程的融合上,逐渐显露出重要的特色优势,“这种产研结合的新范式将使我们走出技术发展的差异化道路,并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
专家:开启“人机共创”时代
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大公报表示,文生视频AI模型辅助影视生产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实际上还是与传统影视制作有一定差距,目前看效果还是没有达到最高水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表示,AI为个人赋予强大的影像生产力。借助AI视频生成模型,几个不同部门的人仅借助自己发出的指令就能完成影视作品,这将大幅减少后期制作团队人数,降低制作成本。此外,未来AI将开启“人机共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