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菜篮子”新思想教育实践基地,种植大棚排列整齐。\大公报记者帅诚摄
“福州最高40多度的高温,农作物能挺过来吗?”“既然琅岐多盐碱地,为什么仍然选择在这里耕种呢?”……初次见到大片农田的香港传媒学子充满好奇。
7月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的“菜篮子”新思想教育实践基地,福州市乡村文旅发展公司生产部临时负责人方明华向香港学子介绍,基地建设一年多来,带动了本地种业龙头企业玉米、空心菜、青梗菜等种子销售额大幅超过一亿元人民币。
20世纪90年代初,福州蔬菜生产供应较低,大量蔬菜依靠外地运输。为了解决“吃菜难”,福州市决定建设“菜篮子”工程,如今福州市民的“菜篮子”量足价稳,不仅“吃得到”而且“吃得好”。福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在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已成功开展近5000个作物新品种和组合的展示评价工作,这里俨然是一个“种业硅谷”。
方明华介绍,正是由于福州气候严苛,成了专家配种育种、挑战作物适应性的绝佳试验场。“比如说青梗菜,我们就有几款特别耐热的品种。我们同时还种植一些耐盐碱的蔬菜,并检测它们的抗病性、抗药性和耐盐碱性等性状,以筛选出最佳品种优化。”
大公报实习记者王约、李佳琳、黎鸿业、黄彦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