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图为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新华社资料图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策划、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撰著的《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一书,近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缅怀邓小平同志的光辉业绩,深入学习邓小平改革思想,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提出,实事求是、生产力标准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而实事求是则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髓。在许多场合邓小平都说过:“我是实事求是派。”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他始终坚持反对分裂,必须在维护祖国和民族统一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提出“一国两制”四十周年
该书收录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同志的11篇文章,约 11万字。文章围绕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改革思想、共同富裕思想、党建理论、民族理论等,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对于党员干部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在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帮助和启迪作用。
该书表示,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首先是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的。“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用“一国两制”的和平构想统一祖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一系列问题,都使原有的理论得以昇华,使旧的认识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创造性提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构想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解决我国历史遗留问题的战略构想。据书中溯源记录,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首先使用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提法。1984年6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来宾的谈话中又正式使用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提法,并从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特点、现实意义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它的基本内容。
“在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统一的立场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该书阐释邓小平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的根本立场和观点,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是我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必须在维护祖国和民族统一的根本利益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兼顾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反对民族分裂,高举中华民族团结的旗帜。书中引述,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问题,“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提出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
1984年6月22日、23日,邓小平同志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讲到用这一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由港人治港时,他说:“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时也曾谈到台湾问题,他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这些思想观点为解决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原则和灵活的实际办法。
该书认为,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也不可能正确认识国情,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也不可能提出改革开放,不可能科学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可能正确判断国际形势,进行外交政策调整,也不可能提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