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时政透视/大国之大 在于人心\郑曼玲

2025-03-08 05:02: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含新量”十足,出现很多新提法、新表述。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章节,特别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继中共十九大报告后,“社会心态”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该项课题已然完成从政策研究向政府实务的推进落地。

  联想到当前舆论场中出现的一些虚骄浮躁的杂音,特别是去年在一些地方发生的极端伤人事件,此番首次将社会心态纳入公共治理的实践,显然有其政策深意,表明中国的社会治理正经历从“管行为”到“治心态”的范式变革,希望通过构建一套“精神基建”体系,为现代化进程铺设心理韧性轨道。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国崛起的终极较量,不仅是经济体量与科技实力的比拼,更是国民心态成熟度的无声角力。能否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自身与世界,对于一个曾有过无限荣光,也经历过近代屈辱,如今又重新走在复兴路上的民族来说,是一个沉甸甸的时代命题。必须承认,深重的创伤记忆某种程度上造就了部分国人矛盾的文化心理:既在器物制度层面仰视西方现代性,又在道德价值层面维持对传统文化的倔强守护;既渴望融入世界体系,又警惕文化殖民的侵蚀。很多时候呈现出历史包袱与时代焦虑的复杂交织,甚至导致一些非理性的极端事件出现。

  但其实,大国之大,往往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法治精神之强健、文化自信之强韧、价值引力之强大。大国强盛之本,终究在于人心。当今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新旧力量此长彼消,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的阶段,唯有涵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才能具备“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从容,以客观、冷静、开放、包容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正如王毅外长7日在回答外媒提问时所说,“人心的交融,是打破隔阂的力量”。我们欣喜地看到,近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在社交平台上与外国网友“唠家常”,还是在街头巷尾与免签政策下涌入的“背包客”打交道,不少国人正逐渐习惯以更舒展的姿态,完成从“他者凝视”到“主体对话”的精神蜕变。

  有人说,当中国这尊文明重器在复兴的窰炉中淬炼,国民心态的塑造恰似製瓷:以自尊自信为胎土,以理性平和塑筋骨,以积极向上施釉彩,必定可以氤氲出温润如玉、坚若磐石的精神气象,在世界的聚光灯下,展现一个古老文明破茧重生的真正风骨──光而不耀,美美与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