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上海加速外贸转内销,线下活动密集举行。图为上海环球港出口商品展销会现场。\大公报记者倪梦璟摄;右图:“外贸优品中华行江苏站”首场活动日前在南京举行,省内200多家外贸企业参展,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选购。\新华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并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美方滥施关税,内地外贸企业加速“出口转内销”,让“藏在深闺”外贸优品走向台前。多家平台企业、大型商超集体出手,以含金量十足的“硬举措”,助外贸企业解难题、渡难关。打铁还需自身硬,上海一间塑胶制品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向大公报表示,公司两路出击,一方面以塑料镀金工艺开拓阿拉伯地区市场,另一方面用好工艺优势,深耕内地市场,对公司产品销路信心十足。“我们不怕境内外竞争对手模仿,独有专利是品牌发展利器,也就是销量的保证。”\大公报记者 倪梦璟上海报道
日前,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在京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专项行动部署会并讲话,强调要直面近期美对我加征关税的新形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广大企业需求,加大政策供给,解决实际问题。
商务部近日召开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何亚东介绍,外贸优品中华行是今年商务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标志性活动,截至4月23日,9家电商平台已开放入驻绿色通道,6家电商平台建立内销专区,对接超6000家次外贸企业,超600家次入驻。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提供内销“直通车”,积极联动协会、平台开展巡回采购、专场招商。“下一步,我们将支持平台、行业、地方形成拓内销合力,为稳外贸、扩消费作出电商贡献。”何亚东说道。
从“中国制造”迈步“中国品牌”
今年扩内需各项政策加力扩围,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旨在帮助企业“两条腿”走路。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中,有8.7万家企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比例达17%。目前全国已培育2200多家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
“出口转内销”是锻造全球竞争力必经之路。腾讯、京东、永辉超市等纷纷出台扶持计划,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搭桥铺路,通过“线上精准匹配+线下高效触达”双轮驱动,让“藏在深闺”外贸优品走向台前,提升抗风险韧性。过程中,促进技术、品牌、服务等要素整合,可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路虽艰辛,行则将至。
以北京幸福益生高新技术公司为例,公司基于“再生硅”材料,解决世界再生医学材料“卡脖子”技术,同步满足国内外合规性及文化适配性,形成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强化海内外市场联动。
“中国有14亿消费者,这个庞大的市场足以消化更多优质产品,我们还积极开拓美国以外新市场,于中东地区和销售商对接,未来可能会生产符合当地特色的水杯家居产品等。”上海申威塑胶制品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蒋怡怡告诉大公报。
特色烫金工艺 品牌发展利器
近日举行的上海“外贸优品中华行”线下展销活动,得到内地消费者青睐,“比如这款收纳柜,有我们设计专利在里面,仅模具就准备十多套,在美国市场销量一直很好,售价达300美金一套,若转内销,成本会大幅降低,售价不到500人民币,这次展销会上也受到很多消费者欢迎。”蒋怡怡表示,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公司外贸整体销售额相比之前下降约50%。公司正与阿拉伯地区合作商达成合作意向,计划针对当地市场需求,推出水壶水杯系列产品。“考虑到阿拉伯地区民众对金色元素的喜爱,公司将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烫金工艺,在塑料材质上打造镀金效果,赋予产品类似阿拉丁神灯独特韵味。我们不怕海内外竞争对手进行模仿,因为庞大市场加上我们自己的独有专利,是品牌发展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