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 《大公报》寻访战争受害者 她们,扛起20万慰安妇尊严

2025-07-18 05:02:11大公报 作者:李慧妍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记者在湖南乡下找到九十六岁曾做慰安妇的慧奶奶,她说:“要是有一天能提告,我一定要出庭作证。”\大公报记者李慧妍摄

  编者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7年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大地惨变人间炼狱。14年艰苦抗战,中国军民不屈不挠,总伤亡数字超过3500万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公报》推出“抗战岁月”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扬抗战精神,坚定爱国立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等地,强征大量年轻女性作军队性奴隶,系统性建立慰安妇制度。中国是最大受害国─慰安妇人数达20万!岁月流逝,如今登记在册者仅余7人,她们是日军犯下滔天罪行的直接证人,她们扛起了20万慰安妇的尊严。

  大公报记者最近走访多地,接触学者、志愿者、当年暴行目击者与受害妇女的家属,还有幸存的慰安妇婆婆们,对他(她)们进行了翔实采访。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记录与报道,是对历史的正视,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和平。

  炎夏7月,大公报记者来到湖南,在志愿者陪同下寻找五位近百岁的慰安妇婆婆。她们攥紧记者的手,掀开历经80载岁月无法癒合的伤口……

  96岁的慧奶奶(化名)见我们进门,立刻灵巧地撑起身,转身在柜里箱中翻找起来。一袋袋、一箱箱零食捧到面前,塞到记者手上时还反复地说:“婆婆最爱干净,这些你们放心吃。”那时,她甚至不知道我们是谁,为何而来。

  她的背驼得厉害,却坐得端庄,白底衬衫十分整洁,对着床头小镜梳理满头银发。“小时候家里穷,但规矩多,爹娘总说笑不能露齿。”她说道。母亲20岁生她不久,国民政府征兵的人闯进门时,父亲正端着饭碗,他撂下碗筷便往门外跑,家里的小黄狗跟着追,“兵爷们顺着狗就抓住了他。”她说道。后来,裹着小脚的母亲背着她,挎着篮子去乞讨,等父亲回家,等来的却是他在上海阵亡的消息。“一个带娃的女人活不下去,想改嫁,却被人贩子20块卖了。”她摇了摇头,止住话头。

  日军劳役虐打 “骨头早已变形”

  慧奶奶翻出几张旧照,照片里的少女梳着两条麻花辫,齐齐整整。“十几岁时遭日军轰炸,右眼被炸伤了。”她抬眼,右眼呈浅浅的琥珀色,看不见瞳孔却清澈如月亮。

  1945年日军败局已定,正准备退兵,当地汉奸组织的维持会在村里强征妇女,去给日军洗衣做苦力。慧奶奶和母亲被迫每天去报到,干活的地方被架着机枪的日军监视。“那年我才16岁,衣服洗得不好,他们就攥着我的胳膊往死里掰。”她举起双手,右手猛地向后反折,“疼得我呜呜地哭,饭嚥不下,扣子都扣不上。你看,这边骨头早已变形。”

  从村子到日军驻地要走一个小时,路两旁的柳树垂着枝条。每天放工时,女人们被赶到一起排成列,日军站在两侧,看见顺眼的年轻姑娘就直接拖走。“有些姑娘甚至不年轻,稍有反抗就被打,有的还被当众扯下裤子来吓唬。”她低声说。这是地方伪政权为日军组织的一次女性人力资源供给,白天为日军干活,晚上作“慰安妇”使用。“有个女人天天押着我们上下班。”她顿了顿,“但我知道,她也是被逼的。”

  “做苦工有工钱吗?”记者不忍心问心中真正的问题,她却猛地瞪大眼睛,半晌才憋出一句:“饭都不给吃,哪来的钱?强迫我们去,反抗就是死!”她揉了揉右手关节,床边桌上放着云南白药,“我娘也在场,她小脚走不快,她心知肚明,她不作声……”

  “有一天能提告,我一定出庭作证”

  奶奶的房间不染一尘,她每天都要打扫屋子,哪怕生病,衣服也得亲手洗干净。中午从外面吃饭回来,她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把头发别回耳后。“那些鬼子坏透了。”她忽然说,“小时候有个邻居公公,日军扫荡时问他要鸡要牛,老人家听不懂,他们抡起锄头就砸他脑袋。”慧奶奶扁了扁嘴,“他老婆子晚上回家,就见男人躺在血泊里,头上还插着那把锄头。”

  慧奶奶原是长沙城里人,读过几年书,做过不少工,是个极要脸面的人。后来帮街坊带孩子,动作敏捷又爱说爱笑,惹人喜爱。有户人家把房子租给她,每月2.5元,一租就是30多年,房主临终前特意立了遗嘱:以此2.5元,让慧奶奶住到百年之后。

  过往的事,她从不愿多提,偶尔聊得投机漏出几句,转眼就岔到别处去。那些伤痛,丈夫直至去世都不知道。或许是刚烈自尊的个性令她心生戒备,又或者是当初小脚母亲的沉默,令16岁懵懂少女也明白,这是不能申诉的委屈,是不能说的秘密。可是提到若有朝一日可申诉时,她曾对志愿者说:“要是有一天能提告,我一定要出庭作证。哪怕他们只赔一块钱,我也要!”

  日军侵华暴行 强征女性作性奴

图:当年等待进入“慰安妇”房间的日军络绎不绝。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等地,强征大量年轻女性为军队性奴隶,系统性建立慰安妇制度。中国是最大受害国,慰安所数量、规模及持续时间均居首,受害女性逾20万,无数人死于性虐待,这是法西斯对女性的集体奴役,也是人类历史惨绝人寰的记忆。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发动南京大屠杀,其间大量妇女遭强暴。面对国际谴责和性病蔓延,日军加速推行慰安妇制度,上海、南京等地迅速设立慰安所。随着侵华战争扩大,黑龙江、辽宁、云南、海南等20多省市均设慰安所。长期的非人待遇和奴役生活,让无数女性身心受创,许多人终生不育,甚至被虐致死。

  逾80载无法癒合的伤口

  左图:李奶奶每天起床都要将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大公报记者李慧妍摄;右图:另一位曾做慰安妇的李奶奶,她的双手饱历沧桑。

  出发前,志愿者反复叮嘱记者:不要主动问奶奶们的过往,除非她们自己开口,才能追问几句。拍照更要先征得同意,有些奶奶不愿让脸暴露在镜头前。双目失明的李奶奶便是如此。

  紧握记者手 往事不堪回首

  大公报记者注意到李奶奶手上戴着好看的戒指与手镯,半蹲下去想拍这双手时,她突然握住记者的手。由于失明,她急切地将头挨过来,“那年冬天,我在家中耕田,二三十个日本兵把我拖走,他们强奸我。”李奶奶的脸贴得很近,记者看见那些深深的皱纹,萎缩进嘴巴几乎消失的嘴唇,我闻到她身上香香的肥皂味道,“后来日本兵将桐油当作菜油炒菜,吃到上吐下泻,紧急撤离时撇下我们。”她的手很软,两个银色手镯和三枚戒指在阴影中泛着冷光。阳光在背后将她的白发照得透亮。她似担心记者听不懂湖南话,急切地一遍遍地述说;记者不知所措,看着她因失明无法聚焦的双眼,心中默默流泪。

  “慰安妇”被视作战场上的“军需品”,与枪炮一同被运输、被分配。太多女孩因年纪太小遭虐待摧残,失去了生育能力。战争结束后,又因这段经历被一次次抛弃,改嫁三、四次,直到找到能接受她们的丈夫,多是年长者,或是已有前妻儿女的男人。她们大部分人会领养个孩子,住在岳阳的刘奶奶便是跟养子一起生活,靠奶奶的补贴维持两人生计。

  面对惨痛人生,奶奶们或泼辣痛斥、或沉默不语,却仍亲切地拉着记者的手,偷偷地藏起记者的车匙,抱着记者说不舍得,拍照时又比一个剪刀手,满脸皱纹笑成一朵花。她们再不是幽暗历史中沉重悲惨的代名词,也不是各大纪念日中逐年倒数的数字,而是黑白旧照中鲜活的少女,也是肩并肩一起吃雪糕的婆婆。

  她们一次次讲述,一次次当众刨开隐秘伤口申诉和抗争。虽然命运令她们的身体惨遭残酷的折磨,但她们扛起了20万中国慰安妇的尊严,勇敢地抗争到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