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内地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图为一艘货轮在山东青岛装卸集装箱。\新华社
交通运输部10日发布《关于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的公告》,决定将于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是维护中国海运企业合法权益的正当举措,并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对中国海运业的无理打压。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中方宣布针对美对华造船等行业301调查限制措施实施反制时表示,相关反制措施旨在维护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是“正当防卫”行为。希望美方慎重考虑,纠正错误做法,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平等磋商与合作解决问题。
交通运输部公告称,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关于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措施,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中国企业拥有或经营的船舶、中国籍船舶及中国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严重违背了国际贸易相关原则和中美海运协定,对中美间海运贸易造成严重破坏。
向美籍美建及美运营等船舶征费
公告续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对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拥有船舶所有权的船舶;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运营的船舶;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直接或间接持有25%及以上股权(表决权、董事会席位)的企业、其他组织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悬挂美国旗的船舶;在美国建造的船舶,由船舶挂靠港口所在地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
根据公告,对上述船舶,按航次计收船舶特别港务费,分阶段实施:自2025年10月14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淨吨400元人民币计收;自2026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淨吨640元人民币计收;自2027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淨吨880元人民币计收;自2028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淨吨1120元人民币计收(不足1淨吨的按1淨吨计)。船舶在同一航次挂靠多个中国港口的,仅在首个挂靠港缴纳船舶特别港务费,后续的挂靠港不再收取。同一艘船舶,一年内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不超过5个航次。此外,公告并指出,交通运输部还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10日表示,美国的做法罔顾事实,充分暴露出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本质,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色彩,严重损害中国海运业的正当利益,严重扰乱全球供应链稳定,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中方将对美国错误做法依法坚决采取反制措施,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海运市场秩序,维护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这是我们维护中国海运企业合法权益的正当举措。我们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对中国海运业的无理打压。”该发言人说。
据此前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任何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性业务经营者、船舶或船员采取歧视性措施的,我国政府可采取反制措施,包括收取特别费用,禁止进出我国港口,禁止或限制获取我国国际海运相关数据等。
中方反制 精准有力
国务院发布的817号令修订《国际海运条例》,是中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系统性授权政府针对外国歧视性航运政策实施法律反制。
❶ 特别费用机制
对美籍船舶征收对等附加费。例如,美国美森轮船(Matson)靠泊上海港的综合成本预计提升45%以上,直接削弱其价格竞争力。
❷ 港口准入限制
依法暂停或限制美籍商船进入中国主要集装箱枢纽港(如上海洋山、宁波舟山港),形成战略威慑。
❸ 数据与业务封锁
切断美国企业获取中国港口运营数据、舱位预订系统及在华航运代理资质的通道,压缩其本地化服务能力。
❹ 牢握战略主导权
817号令于2025年9月28日正式生效,早于美国原定10月14日对中国船舶开征高额港口费政策整整两周,实现“立法先行、抢占法理高地”。
专家解读 | 堵住换旗等规避通道 确保精准反制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向大公报记者表示,此次进行反制依据了新修订的《国际海运条例》,意味着征收特别港务费并非简单的“费用对冲”,而是依托法律框架和产业实力实施的精准战略反制,构建起制度化的贸易霸凌防御体系。根据《国际海运条例》,中方还预留有港口准入限制、数据管制等进一步手段。
白明指出,新规不仅看船旗国,还将“美国建造”“美资控股25%以上”等一并纳入收费范围,实现“既看户口本也看出生证”,堵住了换旗、转租等规避通道,确保反制精准落到美国实体。中方选择“分阶段、递进制”反制,既给航运产业链留出缓冲,也向美方清晰传递信号:“先礼后兵,让市场有预期、谈判有余地。”
白明指出,美国试图以行政手段抬高我国航运成本,中方的反制底气则源于世界领先的产业全链条优势,全球航运离不开中国船厂订单,且中方企业已更多转向非美市场,让美方的“成本施压”难以奏效。“只有阻止美方‘空造筹码’的行为,双方才能回到平等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