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凌霄志奇谈怪论针对内地医疗队 市民:鸡蛋里挑骨头别有用心

2022-03-16 04:24:22大公报 作者:黄钇淼、王亚毛、龚学鸣、卢静怡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内地医疗队驰援香港,全力配合香港开展病人救治工作,协助尽快稳控疫情。

  内地医疗队驰援香港,协助治病救人,为本港前线医护纾减压力。但近日竟出现一些奇谈怪论的所谓质问,百般挑剔,诸如假设性的医疗责任问题、中英文语言对接问题,还有磨合协同问题等等。昨日,医管局明确表示,所有内地医疗队的成员都是医管局的名誉雇员,会为治疗上的问题负上最终责任。

  有专家指出,内地援港医疗队队员都是精英,专业水平值得信赖,那些所谓质疑在实际操作中根本不是问题,这类言论似煽动排斥援助。市民更痛斥有关奇谈怪论是鸡蛋里挑骨头,别有用心。

  怪问1:医疗责任谁属?

  答案:医管局最后承担

  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凌霄志称,内地医护基本上用中文,要向他们解释基本用语,又要派人将病历中译英,才可储存在现有医疗档案系统;还说到实际操作及磨合期间可能影响病人治理,并“担心或有法律责任问题”等。

  对于所谓的“医疗事故责任问题”,医管局总行政经理刘家献昨表示,所有内地医疗队的成员都是医管局的名誉雇员,在亚博馆的工作由医管局作最后承担。护士协会主席源志敏说,内地医护来港支援治疗新冠患者是好事,现时安排属“特事特办”,既然已经透过《紧急法》豁免内地医护受本地规例所限,一旦不幸出现医疗事故,理应由医管局负责。

  大律师吴英鹏认为,内地医疗团队来港工作参与治疗本就有多种法律途径,此次根据《紧急法》订立规例,完全符合法、理、情,内地医护来港开展医疗工作有坚实法律基础。

  怪问2:中英语言怎对接?

  答案:中文病历非罕见

  而对于所谓的“中英文病历问题”,立法会医疗卫生界议员、外科医生林哲玄直言,市民到诊所看病提供中文记录并不罕见,有些市民会持有内地的医疗记录前来求医。“识睇英文好叻咩?如果睇唔明中文病历,反而应该学中文。”

  对于所谓中英文医学专业名词不同,他反问内地医疗队来香港看的只是一种病,“专业名词有得几多?”他更说,早年香港护士也以中文记录病历,从没听说过有什么看不懂的问题。对于所谓的“两地医护使用不同语言问题”,源志敏认为根本不是问题,“不要轻看内地医护,他们很多都懂英语,两地医护可以慢慢磨合”。

  怪问3:团队如何协作?

  答案:调配得宜自然畅顺

  对于团队协作的问题,专家认同政府可以通过优化人手调配,减少不同医疗团队的磨合问题。林哲玄指出,医院中可能一个科室有好几队医生,如果让内地医护人员保持作为一个队伍进行工作,可以减少磨合问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陈勇则认为,政府应该承担主体责任,用好各种资源,可以考虑将整个方舱医院交给内地医护运行。

  日内开展亚博治疗工作

  内地援港医疗队的75名成员于前日抵港,昨早已进入亚洲国际博览馆社区治疗设施了解熟悉环境,预计明、后日开始将正式展开治疗病人的工作。医院管理局昨日表示,内地医疗队成员为专业精英,将以医管局名誉雇员身份展开工作。

  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质素及标准)刘家献昨表示,本地医护与内地援港医疗队将以协同的模式共同合作,医疗队除照顾病人之外,主要会有一些更重要的资讯或者经验与本地医护分享,包括怎样治理病人、减低病人的死亡率、怎样医治病人做一些康复等。

  在与内地医护的沟通问题上,刘家献表示该批内地援港的医疗成员来自广东省,很多都懂广东话,医管局亦在临床系统上作出改善,加入中文界面、流程与资讯,方便沟通。他表示所有内地医疗队成员在亚博馆的工作将全部由医管局做保障,发生任何事都将由医管局做最后的承担。

  医管局昨已派出专人协助医疗队,包括向医疗队讲解社区治疗设施收治病人的程序等,两地医护人员将共同为病人治疗。

  公共医协政治凌驾专业

  本港第五波染疫人数直逼75万,死亡人数逾4300人,医疗人手无法应付,公共医疗医生协会却对内地医疗队援港提出“担忧”言论。

  事实上,本港爆发疫情两年多来,公共医疗医生协会屡屡出现将抗疫措施“政治化”言论,当中“反检测、反疫苗”等,市民记忆犹新。

  早在前年第三波疫情严重之际,时任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声称,内地医疗人员没有香港认可的专业资格,因此不宜在香港进行相关工作,力阻内地医护来港救援。她又抹黑2020年的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声称“不知道如何处理样本、检测的地点等,难以推荐病人去做”。

  2021年初,政府公布医护人员等群组可优先接种疫苗,马仲仪又“唱衰”,认为若要求医护人员需先接种疫苗才可以工作并不合理,又称疫苗非百分百有效及安全。其后政府要求公立医院员工定期做新冠病毒测试,她又称是“资源错配”,医护人员不应被道德绑架。

  75人医疗队 集14家三甲医院精英

  首批内地援港医疗队共75人,队员来自的医院均是三级甲等医院(三甲医院),是内地对医院按照《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实行“三级十等”的等级划分中最高等级的医院。派出援港队员的这14家三甲公立医院,不仅在广东省内,放眼全国亦属数一数二的精锐医疗力量。

  曾派员赴塞尔维亚指导防疫

  首批内地援港医疗队所来自的医疗机构实力有多雄厚?以医疗队总领队余涛工作的医院为例,他所在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正是内地第一家西医医院,已有186年历史,全国第一例眼疾手术、病理解剖术等等均在该院开展。该院去年获得“广州市最受欢迎三甲医院”称号,2020年进入全球研究型医院百强,连续四年“自然指数”位居全国前10名,其院长宋尔卫教授更是国家级院士级业界权威。

  派出7名医疗队员援港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10年,同样拥有逾百年历史,是内地一流前列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新冠疫情中,该院先后派出196人次支持武汉、北京、新疆、黑龙江、香港、云南等疫情防控最前线,并赴塞尔维亚指导疫情防控。该院还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有深层合作,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历史上第一次与内地公立医院建立的落地到专科水平的大规模学术合作。另一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仅用17个小时建立“非典”病区,无一例病人因“非典”死亡,无一病人交叉感染,无医务人员感染,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2020年,该院作为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的主战场,在“医院救治、力援湖北、转战机场、支援北京、援守香港”五线作战,再创无一例转危重症、无一例死亡、无一例院内感染的“三无”成绩。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