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雪龙2”号访港/与南极科学家连线 港生踊跃提问

2024-04-11 04:02: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雪龙2”号科学家与港生对谈活动,机会难得,同学踊跃提问。

  昨日是“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访港第三日,“雪龙2”号科学家于科学馆与香港学生对谈,来自20多间本地中学的逾200名学生现场参与,亦有多间学校透过线上平台观看。学生们与南极“中山站”的科学家连线,提出包括AI在南极科考中的应用、南极生活细节等多种问题,询问参加南极科考需具备的条件。

  有科学家表示,去南极考察要“多才多艺”,嘱咐学生认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环节。教育局局长蔡若莲亦寄语学生以极地科学家为榜样,装备自己,传承科研的薪火和使命。\大公报记者 赵之齐

  “进行极地考察需要在体格和学历上准备什么?”“南极冬天极夜时你们会寂寞、想家人吗?”“南极科考工作有没有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在科学馆的演讲厅里,学生们踊跃举手,一个接一个提问。“中山站”站长兼空间物理学专家胡泽骏、负责天文观测的副研究员纪拓,以及负责海冰/气象监测的高级工程师王安良,通过线上会议与香港学生进行这场“天地人对话”。

  冀AI未来能用于室外恶劣环境

  对于AI运用,王安良说,现时科考工作只在数据处理时使用AI,采集数据仍主要以人力进行,因在南极采集数据首要保证稳定,AI在极端环境下的运用“还有商榷空间”。他希望未来AI能在室外恶劣环境里协助完成工作,相信也是极地科研的一个方向。

  胡泽骏表示,去极地考察前会先在东北亚布力进行雪地生活集训,包括体能训练及在极端天气下的自救训练等。而在“中山站”的工作閒暇之余,可以在室内体育馆打篮球、羽毛球等,娱乐室里还有游戏机,亦可通过网络跟家人电话视频,因此不会太寂寞。到了六月的仲冬节,“中山站”还会和毗邻的俄罗斯“进步站”一起举办派对,庆祝漫长黑夜的结束。

  除“中山站”队员外,现场的科考专家们亦与学生进行对谈。对于“雪龙2”号在科研发展上的意义,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研究员杨惠根表示,极地考察中仍有北冰洋中央区需要开辟,那里存在四米厚的多年冰,相信“雪龙2”号的研发为未来进一步攻克艰难地区奠定装备基础。

  极地考察的后勤保障岗位会通过社会招聘。有学生提问自身应作何准备,杨惠根说道,“运转小小的考察站跟运行整个城市是一样的”,需要厨师、医生、网络工程师等,考察站运转起来后科学家才能开展工作,因此呼吁学生“重要的不仅是学历,还有技能”。天文光学研究专家李正阳亦指出,去南极考察要“多才多艺”,呼吁学生认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环节,“你就是你自己的后勤保障人员”。

  保存新鲜蔬菜 要跟严寒斗智斗勇

  “在南极的食物与我们普通餐桌上的东西有什么区别?”这是现场同学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李正阳回忆12年间三次去南极的经历,表示以前很多食物都是先做好的“预制菜”,而现在有配置厨师,食物美味许多。不过,他形容最难的是保存新鲜蔬菜,要“跟严寒斗智斗勇”。杨惠根亦讲到,越冬时只能自己种蔬菜,但室内种菜环境跟外面相差近60度,水分会往外挥发,种一棵黄瓜要每天浇很多水,才能长出两小根。

  对谈结束后,全球首位踏足南北极的女探险家李乐诗感慨,看完学生们踊跃提问的热情后感到“好有希望”,相信极地考察需要年轻力量去推动。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亦在致辞时表示,“雪龙2”号访港让学生们能亲身感受国家在极地科研上的进程和成果,鼓励同学们将学习的极地科研成果与各学科结合,思考极地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寄语学生以极地科学家为榜样,装备自己,传承科研的薪火和使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