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教育局将采取“软着陆”策略,适度有序地减少学校数目,策略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素。
据官方统计推算,2025至2031年在香港居住的六岁小一适龄人口将由48,600名降至37,500名。为整合教育资源,教育局将推行“小学规划未来路向优化方案”,有序地减少收生不足学校数目。新方案大幅提高收生不足小学的“救校”成本,倘透过开办私立小一续办,校方须负担同届学生读至小六毕业的费用。
有议员表示,局方提出“加辣”条件,针对过去数年有小学因收生不足开办私立小一翻生,担忧近年成功“救校”的小学随时成为被“翻叮”的对象,难逃杀校。\大公报记者 郭如佳
教育局昨日(12日)公布最新版本《小学规划未来路向优化方案》,收紧申办私立小一的条件,规定2025/26学年开始,收生不足小学如开办私立小一,必须要有财力负担该“私家班”学生由小一读至小六的费用,而且不能向学生收学费,也不会学校翌年小一收生达标而回复资助。
同时小学在6年内只能动用申办私立小一救校一次,若期内第二度收生不足就会被杀校,或是选择“变相杀校”的与他校合并,无论如何政府会在三年后对有关学校停止资助。新规定追溯至2019/20学年起曾获批开“私家班”的收生不足小学。
整合资源 取消“特别视学”方案
教育局指出,本港适龄学童数量持续下跌,近年已有小学因收生不足而被教育局“派0班”(即不获资助开办小一),部分学校选择以私营方式开办一年小一“续命”,第二年再重新开办资助小一。教育局昨日向全港小学发出通告,公布“小学规划未来路向优化方案”,将发展方案选项由4个缩减至3个。同时,当局不再提供“特别视学”方案,意味学校不会因视学表现良好而获得重新开办资助小一的机会。
教育局又表示,针对未能在小一入学统筹办法下获批开办资助小一班级的学校,可选择申请方案,并在获得教育局特别批准后,参加下年度的小一派位。若学校不选择任何方案,或其选择的方案未获批准,教育局将在学校未获批开办资助小一班级的首学年之后的第三个学年起,停止向该校发放任何形式的资助。尚未在该校完成小学课程的学生,将由教育局安排转往其他公营学校继续学业。
教育局副秘书长李碧茜指出,学龄人口结构性下降的趋势将持续,学额和学校数目也会随之减少,教育局和学校必须实事求是,以学生福祉为最优先考虑。她强调,教育局将采取软着陆策略,适度有序地减少学校数目,集中资源以提升教育质素。
校长:学校财政负担加重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认为,新措施无疑是提高救校门槛,加重办学团体及学校的财政负担,“一所资助小学在不能收取学费的情况下,何以有开办至少6年私营班级的财力?”他担心近年成功“救校”的小学,“随时成为被当局‘翻叮’的对象”。
有校长表示,一个班别要请三位合约教师,一年费用大概120万元。有近年收生不足的小学申办私立小一,一年总费用预计150万元至180万元,另有教育界人士估计最新已需200万元。若以180万元推算,在新安排下,一班私家班6年开支至少要有1,000万元,学校难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