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卫生黑点系列❷/多区冷气滴水 后巷垃圾堆积 议员促加强执法 防卫生黑点“翻发”

2025-04-29 05:01: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冷气机滴水问题改善前后(例子)

  政府致力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卫生黑点。大公报记者日前到多区了解情况,发现冷气机滴水、后巷废弃物没人处理,是不少现存卫生黑点的“老大难”问题。

  有区议员反映,不少旧式大厦业权分散,较难联络业主,以至冷气机滴水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后巷卫生问题亦受部分市民卫生意识不足、部门之间协调难度较大等,导致问题持续。有立法会议员表示,政府已提出修订卫生条例,赋权进入楼宇处理妨碍公众卫生情况,他希望借此加强执法效率,亦建议可通过人工智能闭路电视,协助找出冷气滴水根源以作出改善。\大公报记者 刘硕源、易晓彤、赖振雄(文﹑图)

  大公报记者连日走访多区的卫生黑点,以钦州街96至98号一段行人路及巴士站为例,位于巴士站正上方的屋簷不断滴水,虽然当日天朗气清,但地面一处湿了一片,等车的乘客也需要不时躲避,途人若不为意随时“中头奖”。

  私家范围业权复杂难执法

  钦州街的商户华先生表示,滴水情况存在多时,估计是楼上的宾馆水管漏水或冷气机滴水,“滴水位不止一处,有时附近好几个点也会滴水,夏天开冷气时,情况更严重,影响楼下店舖做生意。”他表示,虽然偶有食环署职员到此巡查,并拍照记录,但滴水情况依然存在,“我期望有关部门加强巡查和监管,最重要是业主要自动自觉,‘自己(制造)的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此外,后巷亦是卫生问题的高发地点,常遇杂物弃置、单车停放等问题。以中西区为例,区内的士丹利街10-12号后巷及侧巷,在今年3月已被剔除出卫生黑点名单,根据网页介绍,过往此地存在卫生问题,现时情况已经改善;不过大公报记者到现场了解,发现问题仍然存在。

  据记者现场观察,该街道的后巷及侧巷内仍然存放不少发泡胶箱,一些被人遗弃的傢俬散满一地,捆绑废弃物的胶绳随意散落在巷道及楼梯。据附近商户的店员表示,巷道内不时有垃圾堆积,夏天间中闻到异味,对行人造成困扰。

  立法会议员梁文广向《大公报》表示,冷气滴水及后巷卫生问题难解决,部分是受制于地点属于私家范围且业权复杂,执法上难以触及,亦有部分是因为住户年纪较大,过去未必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

  “现时要处理冷气滴水的问题,首先需要有关部门收到投诉,然后确定滴水位置,再向涉事者发出告票,勒令其解决滴水问题。”梁文广认为,这种情况下流程繁琐,且易有涉事人粗疏处理,致问题或反复出现。至于后巷卫生,他认为,执法上有一定难度。他表示,多数私家后巷未必有安装闭路电视,如出现非法丢弃的情况,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及时间在现场捉拿涉事者,再发出告票处理。

  他指出,政府即将在今年5月修订卫生条例拓宽执法范围,相信可以管制到私家范围内的一些卫生问题,“例如渗水及冷气滴水,草案就建议把‘没有合理辩解而不遵从而进入处所通知书’定为违法行为,让调查人员尽早进入涉嫌源头单位”。他指出,登门调查的时段,也由朝七晚七延长至朝七晚十,配合市民现今作息及工作习惯,同时提高“不遵从政府通知和法庭命令,在指定期限内减除妨扰”的罚则。

  关爱队助加强防滴水意识

  除了修订卫生条例,梁文广相信,透过关爱队协助住户加强解决冷气滴水的意识,提供一些必要协助,同时引入人工智能镜头,协助发现卫生问题源头,多管齐下协助执法,解决“老大难”问题。

  政务司副司长办公室回复《大公报》查询,地区治理专组会继续与各部门密切监察卫生黑点的最新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加强清洁、巡查及执法力度,以改善香港的环境卫生和市容。各有关部门会继续努力不懈,密切注视这些地点(包括已剔除的黑点)的卫生情况,一旦发现情况有变,即采取行动。

  食环署回复《大公报》查询,强调持续审视各区非法弃置垃圾黑点的情况,并按实际需要和资源情况有效调配网络摄录机,处理冷气机滴水问题时,已在去年行动中试验使用红外线夜视摄录机,协助人员在晚间及光线不足的环境确定冷气机滴水源头,效果理想。

  另外,食环署于2024年展开代号“晴天”的先导行动,针对出现冷气机滴水大厦主动加强巡查,并配合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