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文化交流/台设计师钻研 29种“非遗”技艺

2022-09-12 04:24: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酷爱传统工艺的台湾设计师林俊亿专心在传统腰织机前织布。\受访者供图

  十多年前背着书包走进贵州大山里的苗族村寨,寻找学习蓝靛染技法的时候,台湾皮具设计师林俊亿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那时的他只是想从皮具的传统制造中分割出一个手工制作的高端领域。跑遍了广东的乡村、村寨,甚至跑到广西贵州等地学习不同的非遗技法,如今林俊亿一人掌握了29个“非遗”技法,在高等院校开班授徒,设立工作室,以非遗文创培训带动年轻人认识中华文化,致力于土家织锦、广绣、苏绣、香云纱、侗锦、苗绣、蜀锦等项目的继承和发展,以原创设计展示中华文化之美。\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广州报道

  “刚刚到大陆发展的时候,我的本职工作是设计师。”出生于台湾一个以手工业制作为生的家庭,林俊亿和很多到大陆发展的一些台商走代工线路不同,而是以提供皮具产品设计为主做中高端市场,客户遍布法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制造业成本逐渐攀升的情况下,企业依然有竞争力,就是因为我们有设计能力。”

  那时,一张外贸订单就能做上半年,完成了设计任务的林俊亿拥有不少閒暇时光。不愁订单的日子,林俊亿已经在未雨绸缪,希望为皮具生产制造寻找多元化出路,手工制作就是其中一个方向,为此他希望从大陆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中汲取灵感。

  土家族织锦工序繁复

  每逢完成了订单的设计任务,林俊亿就开始到处寻访那些仍隐藏在山林之间的技艺。“台湾没有‘非遗’的说法,但有很多的手艺人。”在台湾生活的时候,林俊亿就经常到少数民族的村落学习各种纤维艺术、印染技巧等,将手工技艺和设计生产结合,也是台湾文创业界早在20年前就开始的尝试,但台湾市场太小,原创设计需要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大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林俊亿着迷,一有时间就到处拜师学习。“最记得是到贵州的黔东南苗寨,当地人看到一个大男人跑来学紮染和刺绣,还是一个台湾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加上语言不通,差点被误会。”

  事实上,一个台湾人来到大陆打拼不容易,要学习各地受保护的“非遗”技艺更不容易。林俊亿很感激在大陆认识的朋友们,正是他们的带路和翻译,才让他有机会接触了那么多的“非遗”项目,“现在我一个人就掌握了29项技艺,还成为了土家织锦‘非遗’传承大使。”

  据林俊亿介绍,湘西土家族织锦属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2道工序,不仅制作工序繁复,其“反织法”更是考验编织者对图样及颜色的记忆力和表现力。由于林俊亿有深厚的手工制作基础,所以在湘西学习土家族织锦时,只用了几个小时就掌握了相关技艺。他说,在他的工厂里仍摆放着织布机,他依然很喜欢坐在织布机旁织布的感觉。

  推动“非遗”商品化

  让手工的“非遗”技艺与工业化的生产结合,是林俊亿尝试为皮革产业寻找的新方向之一,为此他10年前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非遗王子”,在融合各种“非遗”绣法的基础上设计出众多独特的作品,例如,活泼的鸟儿、娇艳的花卉、新鲜的水果、清雅的竹子……栩栩如生地绣在或染在皮具上,硬朗与柔美的结合,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又带有传统韵味。

  从原创设计师到“非遗”传承者,林俊亿花了近2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与产品的融合。如今,越来越多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林俊亿看来正是大陆文创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尤其是随着经济蓬勃发展,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美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非遗”传承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机会,也为年轻的设计师们提供了广阔空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