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台“美术生”变“新农人” 赴汕尾打造咖啡庄园

2025-04-07 05:02: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台胞项明祥閒暇时会执起画笔,描绘心中“咖啡版图”的风光。

  樟树、沉香、樱花、桂花等林木,以及香水柠檬、南华李及芒果等果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高低起伏的小山丘上。枝繁叶茂的绿叶遮挡了大部分的阳光,为林木下的一株株咖啡树生长,“开辟”出一个舒适的阴凉空间。

  潮湿的海风轻抚过,夹杂着果香、咖啡香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台湾“美术生”项明祥在广东汕尾跨界打造的咖啡庄园,3000亩土地成为他最喜欢的“画布”,近年成功改造出来的适合汕尾气候种植的咖啡,是“画布”上最美的风景。项明祥希望这幅“美丽画卷”可以成为一个致富“密码”,通过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产业振兴和农户增收。\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汕尾报道(文、图)

  199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年轻的项明祥也乘春风来到深圳,很快凭借过硬的美术专业功底,迅速在工艺品行业闯出一片天地。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深圳日渐增加的土地成本和渐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让项明祥开始思考新的出路。直到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项明祥受邀到汕尾考察农业。

  项明祥出生于台北,城市里没什么田地,这让从小喜欢“拈花惹草”的项明祥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当时的汕尾,相对于深圳而言偏远而陌生,但相似的亚热带气候,优良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积极和热情,都让项明祥深受感动。他当时斥资680万元人民币,在汕尾租下3000亩荒山,开始了二次创业之旅。

  “连儿子都不信我能种出咖啡”

  从雕塑出身的美术生到成为一名农业新丁,项明祥说自己交了很大一笔“学费”:最早设计是种植橄榄炼油,没想到选错了橄榄品种;养殖“二师兄”(养猪),但经营失败;种植桉树,又赶上“退桉还林”……一番折腾下来,项明祥却是越战越勇,几经探索后他决定先借鉴老家成熟的果树种植经验,从台湾引进各类水果进行试种,“合适就保留下来并扩大种植规模,不合适的直接淘汰。”于是,荒山逐渐披上了“绿衣”,日渐变得生气盎然。

  水果种植刚刚开始走上正轨,项明祥又动了其他心思,这次他瞄准的是咖啡豆。“港台居民每年的咖啡消耗量很大,而当时大陆的咖啡消费才刚刚起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2016年,广东咖啡种植仍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项明祥从台湾古坑引进了一批古坑咖啡,开始又一次尝试。然而,现实很“骨感”──在最初一年的培育过程中,咖啡幼苗的生长状况始终未达预期,“当时外界一度认定汕尾不适宜咖啡种植,就连儿子都不相信我能成功种植出咖啡。”

  将带动周边10万农户共同致富

  质疑声中,项明祥并没有放弃,反而又引进黄波旁、云南卡蒂姆等多种咖啡,混合种植培育在樟树林下。每天清晨,项明祥都默默走进田间,一次又一次拾起地上自然掉落果实发芽的种苗,并进行再培育种植,从施肥、除草到病虫害防治,全部亲力亲为。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项明祥终于培育出适合在汕尾种植的咖啡品种。

  “一般咖啡树需要3至4年才能长成,但是由于当地良好的气候和水土资源,加上技术成熟,改造出来的汕尾品种3年内就能长成。”项明祥告诉记者,该品种还具备咖啡存活率高、根茎强壮的特点。随后,项明祥着力进行规模化种植,面积直接达到500余亩。2023年,该批次的咖啡第一次采收,“达到了预期!”项明祥连声音都略带颤抖,尽显满足与自豪之意。

  蓝天绿树映衬下,项明祥亲自为记者手冲了一杯来自汕尾品种的咖啡,带着淡淡的果香,口感顺滑醇厚。“虽然目前达不到老品牌咖啡种植区的收益,因为海拔的关系咖啡口味单一,但是咖啡鲜果豆颗粒饱满,符合国际标准14目及以上品级。”

  “大树底下好乘凉。”在项明祥的设计中,当前基地借助套种模式,即利用咖啡树与凤梨、柠檬等经济作物的空间搭配,让不同作物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显著提升了土地的单位产出效率,已实现一地多用、一季多收。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在赏花、采摘的同时,也带动了产品销售。项明祥希望样板工程可以坚定周边农户参与咖啡种植的信心,未来通过咖啡产业带动周边10万农户共同增收致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