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特稿/不缺能源的哈萨克斯坦究竟缺了什么?

2022-01-08 04:25: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哈萨克斯坦陆上天然气探明储量3.5万亿立方米,里海海域探明天然气储量153.3万亿立方米。考虑到该国只有1900万人口,这样的自然禀赋应该是不愁过不上好日子的。然而,就是这个能源大国却因天然气涨价竟然翻车了。

  2022年1月1日起,哈萨克斯坦各地天然气价格翻了一番,平均由每升60坚戈(约1.08港元)飙涨到了120坚戈(约2.16港元)。作为主要的家用和运输燃料,天然气价格成倍上涨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物价全面普涨,以及随之而来的民众恐慌与愤怒。  

  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是无迹可寻。据哈通社报道,2022年1月1日起哈萨克斯坦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了60000坚戈(约1080港元)。在此之前,该国的最低工资标准是42500坚戈(约765港元)。虽然消息称,全国将有165万人因此受益,但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该国普通民众收入之低与其能源大国形象相去甚远。此次最先发生暴乱的曼吉斯塔州是该国毗邻里海的能源产区,生产了全哈萨克斯坦33%的石油和23%的天然气,按理说这样的地方应该是富庶之地。然而当地工人月均收入也不过10万坚戈(约1800港元)。这笔钱不止要交燃气费,还有同步上涨的冬季取暖费、电费、水费,以及购买食品,日常开销。物价翻了一倍,最低工资只涨了30%,对于这些升斗小民来说,就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亚强人纳扎尔巴耶夫是苏联培养起来的哈萨克斯坦民族精英,执掌这个国家30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30年屹立不倒,誉满全国,自然也谤满全国。尊崇他的人,称其为哈萨克斯坦国父,带领这个国家从无到有,披荆斩棘,在世界舞台拥有了一席之地。反对他的人,则称其任人唯亲,搞家族统治。

  乱局之下,纳扎尔巴耶夫交出了最后的权柄──国家安全会议主席。总统托卡耶夫解散了政府,各个强力部门也以新人换下了旧人。有媒体称,纳扎尔巴耶夫已经北上出国看病,大概不会再回来了。

  2019年3月,纳扎尔巴耶夫卸下了总统职务,在继任总统的提议下,哈萨克斯坦不仅首都阿斯塔纳改名为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的名),哈全国各个主要城市也都有了一条以努尔苏丹之名命名的大街。命名才两年多,一切都面目全非。

  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应计天下利。从苏联末期就登上政治巅峰,英雄一世的纳扎尔巴耶夫落得这样的结局,多少还是有些仓皇落魄!纳扎尔巴耶夫本人一直对泛突厥主义有兴趣,2021年11月召开的突厥国家组织大会上,他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手中拿到了一枚“突厥世界最高勋章”。作为一个突厥语国家的国父,带领一个民族国家从无到有,纳扎尔巴耶夫确实可以和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有一比,然而其虽有凯末尔之遇,可惜却无凯末尔之识。

   大公报原驻乌克兰特约记者 张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