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加快“智慧医疗”的发展步伐

2023-02-14 04:23: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从下月六日开始,医管局将采用俗称“电子病假纸”的电子医生证明书,以医生电子签署取代传统的人手签署。有关证明书可用手机应用程式“HA Go”自行存取,由病人直接转给雇主,雇主亦可扫描二维码核实是否由医管局发出。电子医生证明书既方便病人,也方便雇主,这是香港推动智慧医疗的其中一步,未来需要加快电子化步伐,进一步造福市民。

  智能型社会的特点是“一机搞掂”,运用手机应用程式解决各类问题。以电子病假证明取代纸质病假证明,就是其中一个体现。电子医生证明书不会损毁,也没有保管的问题,节省时间省却麻烦,也更环保,相信会受到社会欢迎。考虑到“数字鸿沟”的存在,“电子病假纸”不会一步到位,而是有一个过渡期。初期公立医院会同时提供纸质病假纸,即“双轨制”,逐渐减少使用纸质证明书,直至有朝一日完全取消,但暂时没有时间表。

  “电子病假纸”是智慧医疗的一部分。事实上,智慧医疗内涵广泛,包括电子病历、远程看诊、远程探视、临床决策、电子配药、家居护理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得很快。过去三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本港,医生透过视像为新冠病人看诊及处方并非鲜见。特区政府多年前已重视发展智慧医疗,例如由医管局开发的“HA Go”手机程式至今已有一百多万人下载;医健通也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而被更多市民认知及使用;年前成立的中大医院在智慧医疗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而新界西医院联网的智慧医疗项目,刚刚夺得医管局2022年杰出团队奖。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智慧医疗方面香港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譬如去年美国一间杂志推出全球最佳250家智慧医院排名榜,亚洲的日本、韩国榜上有名,香港却并不包括在内,这与香港的国际大都市地位和良好的公共医疗服务并不相称。

  智慧医疗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香港的当务之急。社会老龄化、人口增长及慢性病患者增加,被形容为压在香港公共医疗系统头上的“三座大山”,现有医疗资源应付不了需求的增长。虽然特区政府近年积极增加医科生培养,并引入“外援”,但公共医疗系统人手荒问题未见纾缓,发展智慧医疗是节省人手、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

  医疗科技已相当成熟,关键是解决“私隐”疑虑。病人资料和病历、医生的诊断和处方,都属于病人私隐,重视私隐保护无可厚非,但要平衡社会利益,不宜过分放大,否则只会窒碍医疗科技的发展与应用。香港社会面对的另一个实际问题,是越来越多港人回内地安老,但看病时必须回港,推动电子病历、远程看诊等服务,有助解决其舟车劳顿之苦。但有人担心私隐外洩而反对电子病历共享,某程度上是自建电子“围城”,影响大批回乡长者的福祉。

  香港的未来在于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意味着不少领域需要打通隔阂。医疗领域也要与时俱进,服务市民方面,不能再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搞不必要的“楚河汉界”。智慧医疗的本质,就是通过数码化的方式便利患者看病就医,不应对此人为设障碍。正如有意见指出,香港大力推动智慧医疗发展,首先要调整心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