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积极识变应变 加快企业转型

2024-08-24 05:01: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金管局宣布成立中小企融资专责小组,处理中小企融资困难个案及加强业界沟通,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工商界亦就即将发表的施政报告提呈建议书,提出多项支持中小企的措施。事实上,世界正在急速改变,企业需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转型;特区政府需要更加积极作为,为中小企提供更有力支持的同时,不断开辟新市场,发掘新经济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寰球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加上消费市道疲弱、资产价格调整,加重了本地企业的经营压力。商会最近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七成半受访企业表示资金周转是未来12个月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有报道称银行因应抵押品价格回落而提前催收贷款,或在批核贷款时加强风险审查,无疑是雪上加霜。早前有立法会议员为中小企陈情,说到动情处不禁落泪。

  金管局成立中小企融资专责小组,加强金管局、银行和企业界的沟通,是及时之举。在商言商,银行不会在融资方面大开绿灯,金管局也不会要求银行降低风险管理底线,但香港金融市场一向稳健,当前本港中小企特定分类贷款的比率只有3.4%,比例并不高,不会因为以更包容的方式处理中小企贷款而导致坏账率急升,相信银行界对中小企的支援空间仍然很大。

  对企业来说,经营压力来自多方面。如果是涉及结构性的问题,就要积极考虑转型。譬如,本港一家老牌傢俬商在港岛的两间分店昨日宣布结业,而在过去3年间,该企业的全港分店由25家减至现时14家,固然是受到疫情及消费信心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消费者转向网购才是对实体店的最大冲击。再如,北上消费潮加上企业请人难,饮食界一直叫苦不迭,但就在不少店舖关门执笠的逆风之中,也有内地及海外饮食业企业的生力军杀入本港市场。这足以证明,市场仍有足够的容量,关键是与时俱进,提升竞争力。

  香港有“一国两制”的优势,有中央支持,香港经济整体上处于持续复苏之中,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大家有足够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为施政报告咨询推出宣传片,介绍特区政府抢人才、抢企业、招商引资的成果。一年多来,有34万人才申请来港,其中14万人已抵埠,这是用脚对香港未来投下的信心票。有透过“高才通”计划来港的夫妻表示,早有计划返回亚洲发展,原计划去新加坡,但经过一番思考后选择了香港,皆因香港拥有庞大资本市场,且承担衔接中国内地市场的角色,发展前景更佳。另一边厢,经过招商引资部门的努力,超过100家有潜力、具代表性的创科企业决定落户香港,这些企业将在香港投资超过520亿元,创造逾15200个职位。有进驻香港科学园的创科企业负责人坦言,“对香港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人才及创科企业源源而至,香港创科生态圈加快形成,香港经济正在经历凤凰浴火重生的蜕变。与此同时,一些传统中小企业仍在挣扎求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企业关门,有企业开张,这是正常现象,但要考虑到中小企是香港经济支柱,雇用了最多的劳动力,关乎社会稳定,不能以市场决定一切为理由作壁上观,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提供必要支持。

  说到底,时代变了,在西方国家无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大搞贸易壁垒的今天,香港也要转变思维。商界建议特区政府重推“融资担保计划”下的“百分百担保特惠贷款”,并提升“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的资助上限,值得特区政府认真考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