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昨日公布《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围绕四大范畴推出71项措施,目标是10年后将文创产业增加值由前年的1200亿元增至2000亿元,就业人数由现时20万人增至26.4万人。这是香港首次为单一行业推出发展蓝图,足证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勃勃雄心,受到社会欢迎。
香港有发展文创产业的深厚土壤、文化基因,有具开拓思维的文创队伍,发展文创产业大有前途。国家推动全方面深化改革,香港迈入由治及兴新时代,为香港文创产业带来黄金发展机遇。特区政府前年发表施政报告,将制订文创发展蓝图提上日程。
就昨日公布的蓝图来看,四大发展方向分别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香港特色文化内涵”、“发展多元及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产业”、“建立国际平台,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完善文艺创意产业生态圈”。四大方向锚定香港“一国两制”特色,切合香港实际。每个方向都有一系列相关措施,具前瞻性和可行性,为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提供了路径图。
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香港特色文化内涵”方面,建构完善博物馆体系是其中的重头戏,包括在北部都会区建设一所介绍国家发展成就的博物馆,在九龙公园历史博物馆内设立中华文化体验馆。香港文化的内涵是岭南文化,特区政府将推动非遗环保和传承工作,举办更多与中华文化和历史有关的活动,培养更多熟悉中华文化人才。在配合爱国教育方面亦有配套措施,如定期筹办“中华文化节”,以及在不同艺术项目中设立学生专场。
在“发展多元及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产业”方面,政府将着力把香港打造成为“创意之都”、“流行文化之都”,亦会建立“流行文化馆”,推动流行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地标及旅游景点。为此,特区政府将增加相关硬件数量和质素,研究放宽不同场地限制,如容许戏院用作表演现场、工厦改建为小型剧场或黑盒场地,这将为艺术创作和表演提供更多的空间。
善用国际化优势,这会转化为发展文创产业的动力。在“建立国际平台,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政府聚焦“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方向。香港将引入更多国际艺术表演、展览活动,强化香港作为“国际文化盛事之都”的地位。另一方面,香港将在海外城市举办“香港周”,增加业内交流合作的机会,讲好香港故事。
“完善文艺创意产业生态圈”是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到此目标,政府表明将依托西九文化区优势,扩大香港艺术品交易;全面检讨现时资助制度,在继续支持表演团体、中小型艺团、粤剧表演的同时,采取绩效指标作为评核标准,将资助与艺团表现挂钩。同时,政府鼓励私人资金进入文创产业,支持产业拓展内地及国际市场,加强硬件配套,带动产业发展。
纵观这份蓝图,有长远规划的顶层设计,有紧贴地气的具体举措,改革创新求变贯穿其中。当然,发展蓝图不会自动实现,要将这四大方向、数十项措施全部落到实处,需要脚踏实地,更需要大量具体双重配套,非一日之功可见效。
时代在不断变化,新潮流、新元素、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创领域更为活跃。特区政府需要紧贴时代脉搏,及时补充、调整、完善有关发展措施。积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永立潮头,全力推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发展,才能将文创发展成香港支柱产业,壮大香港软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