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北京观察 | “特使外交”的特殊角色

2024-01-15 04:03:23大公报 作者:马浩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首任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日前卸任,由曾经担任中国副外长、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资深外交官刘振民接替。

  去年四季度,解振华频密参加了多项重要外交活动,与美国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达成“阳光之乡声明”,为中美关系回暖注入了正能量;其后又率队出席了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近些年来,越来越像解振华这样的中国“特使”,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参与调停巴以冲突,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斡旋俄乌战争,太平洋岛国事务特使钱波出席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宣介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非洲之角事务特使薛冰访问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州,亚洲事务特使邓锡军为协调缅北和平进程多方奔走。

  与常驻某一国家或某一国际组织的大使相比,这些特使(特别代表)的特点是“既专又博”。

  他们专职负责某项特别工作,但其需要协调的范围又极其广泛,需要与众多利益相关方,包括区域周边国家、有关国际组织、主要大国等打交道。而常驻大使则主要负责中国与驻在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2002年设立的中东问题特使,是中国政府任命最早的特使,专门负责推进解决巴以问题。这与后来陆续设立的阿富汗事务特使、叙利亚问题特使、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都是聚焦存在严重冲突或对峙的局势紧张地区。

  除此之外,还有三类特使。有的负责某一区域,如拉美事务特别代表、欧亚事务特别代表、太平洋岛国事务特使;有的负责全球治理重要问题,如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有的处理重要多边外交平台事务,如二十国集团事务特使、金砖国家事务特使。

  这些中国特使,以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安全发展或解决全球治理困境难题为使命,直观说明国际性事务已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特使外交”也成为中国全方位整体“大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国地位、大国责任、大国话语权的体现,对于中国参与国际秩序调整与重塑,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