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月29日,亚历山德拉准备搭乘匈塞铁路诺维萨德至贝尔格莱德的列车回家。\新华社
此次访问塞尔维亚,习近平主席用“铁杆友谊历久弥坚”来形容中塞关系。与各类正式文件中诸如“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政治文本相比,“铁杆”这一形象化、通俗化的表达,更为直观地显示出双边关系的密切与坚实。
元首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战略引领作用。“铁杆”一词,此前已多次出现在元首外交之中。比如,今年3月10日,习近平致电新当选的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时指出:“两国‘铁杆’友谊是历史的选择。”去年10月19日,在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时,习近平强调:“中柬铁杆友谊牢不可破。”
“铁杆”一词,表达上非常简洁,却极具高度、深度、力度。一方面,双方经受住了历史风云变幻的轮番洗礼,经受住了世界和地区局势震荡的挑战考验;另一方面,双方又有着牢固可靠的现实合作基础,有着持续行稳致远的充沛动能和广阔前景。二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无论是“巴铁”还是“塞铁”,其对华关系,都浸透了这多重特点。
习近平主席抵达贝尔格莱德的当天,正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空袭25周年。这一霸权主义带来的血与火的教训与警醒,同时烙印在中塞两国的历史中。当年中国GDP不到德国的一半,尚不及意大利,最大的战舰是6600吨的导弹驱逐舰深圳舰。25年后的今天,8万吨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刚刚结束首次海试,中国经济已是德国的4倍、意大利的8.5倍。而霸权主义如今依旧笼罩全球,中塞都遭受打压围堵,都肩负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任。“铁杆”外交不仅有鲜明的历史底色,更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塞尔维亚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第一个自由贸易伙伴,中国是塞尔维亚第一大投资来源国。中企在欧洲承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座大桥都位于塞尔维亚,匈塞铁路则是中国高铁在欧洲的第一单,极大造福了当地民众,实现互利多赢。这些贴着“第一”标签的钢筋铁骨、四樑八柱,正是“铁杆”外交的真实写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