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是内地第四季度的第一个工作日,而四季度是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冲刺期。国家发改委选择在此关键时间节点,就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进行通报阐释,体现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释放了全力拼经济的强烈信号。
这一天还是传统的寒露节气,距离冬天渐近。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多重“寒意”,如发改委负责人所言,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波动,有些行业“内卷式”竞争,企业增产不增收不增利,一些领域风险隐患较大。自然界的寒冬不可避免,但经济上的寒冬则须全力防范,维护好经济大盘。这正是一揽子增量政策的着眼点。
发改委公布的五大方面举措,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包括: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分别应对经济下行、需求不足、企业困难、楼市偏弱、股市震荡等五大最棘手难点,有的放矢,五箭齐发,以精准施策,收提振之效。
五支箭当中,第三支箭尤其值得注意。前两项都是总体上的政策调节,后两项分别聚焦楼市、股市两大敏感领域,第三项则将企业放在C位。如此突出的安排,彰显了维护企业利益的坚定立场。这一点至关重要。说到底,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无论是投资、出口,还是楼市、股市,最终要发挥作用,都需落到市场主体上。
以往提到助企帮扶,通常首先在信贷、税收、补贴、投资清单等方面着墨。今次发改委列在首位的,则是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明确为政府部门划定了若干红线,譬如: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督查等。
这真正切中了广大企业的心病。企业的安全感,是市场信心的基石。许多企业最担心的不是缺少资金或市场波动,而是政府的过度干扰,尤其是“一刀切”的粗暴执法、野蛮监管,有时会令企业陷入断崖式下挫。因此,切实为企业撑腰,让其免去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开展经营,可激发内生活力,比外部输血更管用,有利于更具韧性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