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愈贴地,愈精彩──读《香港电影的文化记忆》/李永新

2020-02-07 04:23: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新时代的香港电影,必须对“跨界融合”有新的诠释

  大学时代,曾旁听过中文系的两门课:一门是《香港文学》,一门是《香港电影》。当时,我就曾思考一个问题:香港电影的发展,离不开香港文学的积澱,反过来,香港文学的变迁,也一一地映射在具体的电影裏。但是,百余年来,二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繫?换句话说,在香港这座城市,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转换,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也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思考,所以当我看到三联书店的这本《香港电影的文化记忆》时,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无疑是理性的,也是理论的,但是作者的论述却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除了绪论,作者用了四个章节来阐释:《“张看”香港》、《香港身份》、《文艺香港》、《故事新编》,将侧重点放在从文学到电影的转换方式上。比如,在《“张看”香港》这一章,作者将与张爱玲小说有关的电影作品站在改编效果的角度,进行了归类,她认为,《倾城之恋》改编的核心是“怀旧的诗学”,《半生缘》改编的主线是“乱世之中的悲情”,而《色.戒》的改编则建基於对民国历史的重新书写。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归纳和阐述胜在“角度新”。儘管有大量的电影分析作为佐证,但是并没有如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一样,停留於剧本和原著之间的比较,而是另闢蹊径,归结出香港电影发展过程中,对张爱玲小说直译式改编的特色。

  这本书的另一个看点是:提出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跨界融合”对香港电影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前瞻性。这对於香港电影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启示。诚然,跨界融合一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对荷里活电影的借鉴,对中西文学的改编,自己与都市文化的互动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当代香港的文化思潮和文化身份,以视觉文化的视角管窥香港电影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时,就更需要对跨界的概念有新的诠释和认知。正如书中所讲到的,在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过程中,编导对原著的删改彰显出香港文化的变迁,是怀旧文化、身份认同、历史记忆、全球化与消费主义等当代文化思潮的表征,表现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充足的文学资源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灵感,这也是视觉时代文学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另一种突围,同时也是电影提高自身艺术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香港电影的文化记忆》让我更加相信:不论是香港文学,还是香港电影,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在重建民族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坚持“香港特色”和“香港情怀”,正所谓:愈贴地,愈精彩。综观近年来上映的一些港片,一边是评论“一面倒”叫差,一边是票房狂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妨在贴地性和跨界融合上再给予更多的关注,香港电影的明天值得期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