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井水集/早作准备

2024-03-25 04: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机场发展进入新阶段,除了“三跑”系统将于年底启用外,各界也正积极争取机场实行“一地两检”模式,如若能落实,将进一步增强香港机场国际中转功能、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意义重大。

  2007年深圳湾口岸实行“一地两检”,为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2018年进一步扩展到高铁香港站,进一步提升了香港的旅游接待和铁路客运能力。正因如此,香港社会早有呼声,应积极推动机场实行“一地两检”。

  事实上,机场实行该模式,不仅仅在于能带来便利。目前只有37个内地城市可直飞香港,而香港机场理论上最多只能与83个拥有航空口岸的内地机场建立航线,这限制了香港作为“超级连接点”角色作用。实行“一地两检”后,即使没有口岸的内地机场,都可开通直达香港的航线,旅客直接在港完成出入境手续,使香港机场真正无缝融入全国空网,激活香港机场的内陆航空、中短途航空和支线航空市场潜能,也能带来庞大的旅客量。

  “一地两检”模式效益显著,日前有全国政协委员透露,相关建议获有关部委批覆原则上同意,令人期待。然而,以香港目前的航空业发展状况,能否在未来落实好,仍然是一个疑问。问题不在于法律或政策,而在于人员不足。

  正如有业界指出,现时机场的地勤人员、机坪服务员、机舱工作员、飞机维修技工等,仍只恢复至疫情前七至八成。而随着“三跑”年底启用、航班增加,对人员需求大增,若再加上“一地两检”生效,恐难以有效应对。事实上,早前国泰航空就因错估情况,导致出现因机师不足而大削航班的事件,且至今仍未全面恢复。

  机场“一地两检”牵涉面较广,包括硬件配套、人员培训、法律政策制定等,需要特区政府及有关方面及早作出应对,把各方面情况想得更充分些,一旦政策正式落实,可第一时间推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