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上周发表的文章《中国的重启是一场冒险》,充斥其对中国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偏见。文章声称,在国内消费疲软的情况下,中国把重点放在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和出口上,“美国一定会限制自中国进口的先进产品或中国企业在其他地方生产的产品”,“欧洲正陷入恐慌,担心中国汽车的大量生产会打压其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发展势头”。文章又称,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疯狂的房地产繁荣,但随后又走向衰败,而房地产危机“将对资金短缺的地方政府不利”云云。
中国为全球经济注入动力
《经济学人》的文章反映一些西方媒体与西方政客异口同声,抹黑中国的发展,宣扬毫无根据的新版“中国威胁论”。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惜采取恐吓手段,恶意炒作中国制造的高科技产品。事实上,中国制造业的表现在某些领域已经超出了世界的预期,但却迅速被西方贴上了威胁全球经济的标签。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改革开放中,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制造低端消费品到如今制造一流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绿色产品的转型。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为全球经济注入了积极正向的动力和活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指明了道路。西方政府和媒体对中国生产和出口的不当指责,其实是遏制中国发展的借口。
对于《经济学人》关于内地楼市危机的论述,事实上中央政府已果断采取行动,有序稳定楼市,实现“软着陆”。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楼市放缓并非中国独有。在有内地房地产开发商于香港被破产清算之际,国家已采取措施,确保开发商在不影响民生的前提下,为购房者完成房地产项目,因为一些购房者投入的是毕生积蓄。同时内地的银行亦有充足资金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银行已批准贷款2000多亿元,支持全国276个城市约6000个房地产项目。基于今年全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左右、失业率相对较低的情况,相信国民经济会加速增长,房地产市场亦会回暖并保持稳健发展。
凭借制造业的自力更生、本地技术实力和成本效益,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被称为中国出口“新三样”),中国的产能已经超越了美国和欧洲国家。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的出口总额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9%。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功能与性能,去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猛增77.6%,总数超过120万辆,占据了全球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过去几年,中国顶级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销量不断攀升,到2023年已超过300万辆,超过美国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后者去年的销量约为180万辆。美国与其指责中国电动汽车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竖立更多保护主义贸易壁垒,不如研究如何提高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效率,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
与此同时,中国在低碳和绿色制造业、加快减少碳排放方面也作出了贡献──这对于缓解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问题而言,极为重要。过去,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曾指责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产生污染,现在又对中国生产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提出不公的质疑,实在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随着世界进入低碳和绿色经济时代,中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将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产品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的普及,为更多国家提供可再生能源。中国已经制定了具体计划,通过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在绿色制造方面的优势是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福音。
另外,《经济学人》的文章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存在误解。该政策旨在实现技术进步和突破,推动产业转型,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及开拓新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西方一些政客对新质生产力持怀疑态度,希望看到中国经济倒退,这与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当下,中央政府必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以国家为主导,出台有利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国内制造业和工业部门的竞争力。
打着维护国安幌子遏制中国
美国政府最近提出的贸易政策摇摆不定,反观中国一直坚持自由市场原则和自由贸易,开放外商投资。几十年前,制造业称霸世界的美国曾大力鼓吹自由贸易。如今,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显现出落后迹象,美国政府就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幌子,对中国发动了不公平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政府置自由贸易政策于不顾,道义何在?
中国一直努力通过发展制造业和技术突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世界经济增长,并达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和经济增长对世界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也必然像过去一样,不攻自破。
北京市政协委员、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