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政策建议/以全运会为契机强化香港体育产业\林筱鲁

2024-10-15 05:1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表明政府会继续以精英化、专业化、盛事化、产业化和普及化推动本港体育发展。随着启德体育园启用在即,明年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香港也会承办当中八个竞赛项目,相信届时会将香港市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推向另一个高峰。

  要发展体育产业,政府政策作为主导、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当然重要,但仍然需要软件上的配合方可成事。例如,体育科技便为运动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能量。2023年3月,体育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创立了“体育科技联合中心”,利用科研团队的“单车空气动力学研究、评估和发展系统”,以低速风洞为运动员提供训练,旨在助力如单车、滑浪风帆、三项铁人等国际竞赛项目的成长。合理运用高科技,不仅为香港体育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其他体育项目的科技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体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关键在于除了运动项目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外,它还能衍生出许多其他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之大,无论是政府、商界或一般市民都不能忽视。例如,2021至2022年赛季,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为英国经济贡献了80亿英镑。世界环球帆船锦标巡回赛单是奖金已达175万美元,商业赞助更属巨额。

  在体育旅游方面,香港并非没有成功经验。例如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以及香港马拉松等赛事都具国际影响力。这些赛事宛如强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及观众。在赛事营运方面,从场地布置到赛程安排都形成了高效且成熟的模式;而在商业赞助领域,更是吸引了许多品牌的参与和投入。它们不仅为香港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也提升了香港在国际体育界的知名度,推动了相关产业如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香港协办全运会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遇,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香港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大门。从基础建设层面而言,启德体育园的投入使用,不仅满足举办不同种类体育赛事对场馆的需求,还能为其他本地或国际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广阔的场地。同时,政府可对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例如优化交通线路、丰富餐饮种类、增加住宿选择等,这些措施能为运动产业的蓬勃发展筑牢坚实的硬体基础。

  体育旅游可成发展新动力

  在赛事营运方面,香港可以借镜以往举办国际赛事的成功经验,从赛事的宣传推广、赛程安排到现场管理等环节进行精心策划,吸引更多国内外媒体的关注,提升香港体育赛事的知名度。透过与商业赞助商的紧密合作,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实现赛事营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培养运动管理、赛事营运、运动行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的运动产业团队。

  体育旅游是极具潜力、值得重点开发的领域。协办全运会更是发展运动旅游的绝佳时机。香港在举办马术、三项铁人、马拉松、高尔夫球等体育赛事时,可结合不同地区的风景特色,设计一系列蕴含香港特色的运动旅游路线。例如“街马”可以串连街区特色;“毅行者”和三项铁人则可贯穿乡郊水岸。这样的结合,不仅能让游客尽情享受体育的激情与旅游的惬意,而且能有力地带动服务、创造品牌、建立新消费群、促进区域内需以至外循环。如此,体育旅游将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创造更多的综合效益。

  打造“一小时体育文化圈”

  政策有多进取、资源有多丰富,香港作为一个只有约75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要发展体育产业毕竟会有点捉襟见肘之感。在这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融合可能是最佳出路。大湾区总人口超过8600万,这些潜在的观众群,足以令大湾区有潜力举办媲美英超的大型体育赛事,透过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更能扩大体育产业的外旋力及上旋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此外,香港亦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力打造“体育+健康”、“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产业系列,不单可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更可将大湾区打造成体育产业中心,吸引更多的国际运动赛事和活动落脚此地,进一步扩大运动市场的规模。

  笔者认为,在全运会之后,香港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探索合办国际综合运动会的可能性。这类国际性赛事的商业价值不用多述,同时也能促进区域体育资源的共享与最佳化配置,也借此加强与其他城市在运动赛事组织、运动员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打造一个“一小时体育文化圈”,进一步丰富建设大湾区的内涵。

  立法会议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