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特区政府公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发展河套香港园区的愿景使命、规划布局、创新政策以及发展目标等,与国家在去年8月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相呼应。相信《纲要》将进一步促进河套合作区的深度融合,推动两地共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集群。
河套香港园区将成为香港国际科研交流的重要平台。国际顶尖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湾区联合研发实验室、InnoHK2.0、企业研发基地等各层级科研机构和设施都将在此集聚,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创新生态系统,并与深圳园区形成紧密的协同创新网络,这将极大地提升区域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河套香港园区将成为香港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重要基地。河套香港园区计划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产业中试转化能力,以促进新技术实现中试转化生产。中试转化是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位于实验室小试和大规模产业化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香港而言,建设中试转化能力不仅是补短板,更是固优势、开新局,对于香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关键步骤。
河套香港园区将成为香港撬动世界创科资源的重要支点。《纲要》提出从技术、人才、资金等六个方面发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通过构建创科资源高地,河套香港园区有望成为国际创新科技合作的新标杆,不仅将进一步强化香港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地位,还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流动与共享,引领两地科技创新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纲要》将进一步推进两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乃至与全球创新体系的联通。《纲要》明确提出,将为在河套香港园区落户的企业和工作的人员提供一系列便利政策措施,包括促进人流、物流、数据流、资金流的创新措施,以及智能算力服务、高效政务服务、全球化企业服务模式等。在人流方面,《纲要》提出以预先登记模式,并辅以科技手段把往来园区的时间大幅缩减,从而实现“无感通关”,提升通关体验。这与笔者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设立内地与港澳“通关白名单”,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无感”通关的建议一致,是继深圳湾口岸、拱北口岸试点实施,中英街计划试点后,又一个实施计划。笔者期待这一模式能加速推广,在全港口岸实施,为两地居民带来更便捷的通关体验。
特区政府通过《纲要》再次向我们展示了香港在创新科技领域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指明了香港在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让我们共同期待《纲要》中一系列具体措施的落地实施,共同见证河套香港园区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枢纽,以及国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为香港创新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