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今日隆重召开。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在这个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节点,今年的全国两会不但深刻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和香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香港从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推动者。香港未来的关键正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社会各界都要密切关注两会,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牢牢把握机遇,推动香港发展开创新局面。
展望今年全国两会,政策如何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目标,以及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好基础,无疑是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赋予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为过去五年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加大对创科、文化交流、知识产权贸易、争议解决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指明了明确方向,也促成了香港在有关方面的长远进展。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刘结一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正不断丰富“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其中港珠澳大桥客流车流再创新高。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大湾区城市群“硬联通”进一步完善。港澳居民甚至可以在大湾区自驾游“一日转三城”。
与此同时,“软联通”持续提升,一系列便民利企措施相继落地,人员、货物、资金、数据等要素流动更加高效便捷。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已经可以“点对点”运送病人;“北上南下”、“双向奔赴”蔚然成潮。大湾区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新活力、新气象。刘结一强调,全国政协将持续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香港、澳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发挥“示范区”“连通器”优势
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香港发展,关键是要香港把握住历史机遇。可以预计,支持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会是“十五五”规划的内容,并且会更聚焦于两地制度、资源、人才等方向的更深入和有机对接,尤其在创科等领域。香港是国家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必须发挥规则“示范区”、经贸“连通器”等优势,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持续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当前香港正全力建设国际创科中心,而创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国家为香港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正如刘结一所指出的,我国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过去一年,国家在创新科技上的成果可谓震撼全球,不但一系列科技成果接连亮相,还有一项项“黑科技”闪亮登场。例如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无人机飞夜空放“赛博烟花”、DeepSeek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引发世界热议,都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深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的显著成果。
香港近年在创科上也正急起直追,特区政府从发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到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和杰出创科学人计划等多项人才政策,均说明政府对创科和新产业的重视,也确实做出了一定成绩。
但对比内地其他城市如杭州和深圳,香港明显仍缺乏真正扎根本地的人才和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创科生态圈的建设上,亦尚有许多应该改进的空间。香港本身已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库,关键是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成具体成果,以创新思维寻求突破。
勇于突破开创新发展格局
去年“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因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有望继续成为热点话题。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出预留10亿元成立“人工智能研发院”,说明特区政府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研发在新时代的重要性。未来国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相关政策也会持续发力,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快算力、算法、数据研究攻关,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和重点行业深度融合;地方也正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优惠措施,争相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香港必须深入了解国家的这些最新政策动向,不但要借鉴不同地区培育新产业的经验和举措,也要争取与更多内地城市通力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过去数年为香港的科研成果商品化、落地化提供了最佳平台。香港有科研,内地有实业,两者结合已构建出一套成功的合作模式,不仅表现于广州、深圳、香港科技集群连续多年高居全球第二位,内地科研资金“过河”南下,也为香港科研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香港还要更进一步,除了继续把合作领域深入至杭州等地外,更可有效运用“内联外通”优势,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国外企业“引进来”搭建一个更全面的平台,打造一个“开源式”的国际创科合作平台。
今年的全国两会,将为国家新阶段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新形势下,香港必须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创新,要发挥勇于改革、敢于破局的精神,才能在新时代中开辟出新的道路,创造出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