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时,国家安全的定义是不让外敌入侵我们的家园,让市民安居乐业、经济可以稳步发展、社会各界可以各展所长。但过去十多年,香港经历太多的挑战,让我们了解国家安全是涉及多个维度。巍巍中华,最需要对国家安全觉醒的地方是香港、最佳培育这份觉醒的地方是香港,因为香港最对外开放、最与外融合、最受外来影响、最易遭受国安挑战。
面对国家安全的多维度挑战,香港既要坚定维护国家安全,亦要用好“八大中心”的定位,发挥好内联外通、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
4月15日,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以视频方式出席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并发表主旨讲话。夏主任表示:“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对香港进行遏制打压,换来的只能是其在香港的代理人的加速灭亡,最终必将反噬其自身。让美国那些‘乡巴佬们’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面前去哀鸣吧!”
夏主任的讲话反映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的严峻,香港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在港英时期,香港是西方“观察”中国的基地,当时西方情报界流行的说法是:“要知道中国发生什么,问美国驻港领事馆便最清楚。”回归后的香港,不再是西方国家的观察基地,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第一线。
去年,我出席一项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时,阅读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资料小册子,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20个重点国安领域,三个传统的国安领域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国土安全。另外17个领域包括较为人熟悉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物安全、网络安全,亦有较少备受注目的文化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等。近期也有国民教育活动内容包涵这20个领域。
国家安全20个重点领域之首是政治安全。香港的政治安全曾经饱受冲击,不但立法会因乱港分子的“拉布”和捣乱等令工作严重受阻,更发生黑暴事件,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香港实现由乱到治,社会恢复原有规律。
香港社会曾经有一种错误想法,认为国家安全是“国家”的事,与市民日常生活无关。事实是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遥远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全港市民最贴身的福祉所在。没有安全,企业谈何营业和创业?没有稳定,市民谈何教育、医疗、交通、住房?一旦社会动荡,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无一幸免。
企业家要做好维护国安角色
面对多维度的国安挑战,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而是香港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尤其是企业家。
有人以为企业只需关心生意商机,不问政治,但在现实世界里,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海外市场;没有稳定,就没有贸易。国家安全,是营商环境最核心的基础设施。今天的企业,无论是本地集团或国际公司,都要将国家安全观嵌入营运逻辑之中。这包括资讯科技上的网络安全、资金往来的金融安全、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营运安全等。
企业家要做好国安维护者的角色,也应担起建设者的责任。尤其是面对美国挑起关税战对全球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国家和香港能够提供稳定、可靠和可预测性,成为企业家最佳的长远投资,亦是企业家在国家安全领域转守为攻的最佳出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更直言:在中美关税战分隔两大经济体情况持续之下,香港或可扭转过去数年的困局,收复失地。
国家和香港的稳定和可预测性,再加上香港的国际化优势,令企业可以放心作长期规划、积极参与长期建设、贡献制度创新、引领品牌和价值方向。在这个时代,能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的企业,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企业,亦会是最成功的企业。
增强文化自信纠正错误观念
在其他领域的国家安全,同样是香港人人有责。文化领域的“软刀子”对社会的破坏力不亚于军事侵略,文化安全的核心包括增强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亦包括助力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近年特区政府推动国民教育、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拓展中外文化交流政策,以及在媒体叙事中,纠正以往部分年轻人崇洋媚外的错误观念,这一切都是对国家安全的维护。加上近日美国总统对哈佛大学的胁迫,更或会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努力带来契机,以及让香港更有效地展现融会中外文化的软实力。
由于香港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香港对国安的醒觉虽然迟来,但香港有的是拚劲和韧力,香港凭着急起直追的干劲,必定会坚定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坚定地维护国家安全。将来的历史不会忘记,在国家安全的觉醒路上,香港各界人士和企业家以国家支持为盾、以灵活创新为剑,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守护了“一国两制”。这道澎湃的生命力,会不断增强,并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
因为今天的孩子读书时,已知道整体国家安全观的多维度。他们不再只是觉醒的一代,更是自醒的一代。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