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经济思维/中国“四稳”为世界注入确定性和可能性\靖 伟

2025-04-30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而2025年全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系统观念,增强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着力防范化解贸易风险,为贸易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有关的重要会议勾勒出中国以“内功”应对外部冲击的清晰路径,不仅为中国经济的韧性发展注入确定性,更以“中国范本”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破局之道。

  面对美国单边主义与贸易霸凌的持续施压,中国以“四稳”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展现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与“以变应变”的智慧。

  制度韧性是底气所在

  稳就业层面,政策直指青年就业难题,通过市场化岗位拓展、基层空间扩容、公共部门岗位保障、创业支持等“组合拳”,既缓解了当前就业压力,更通过“科技板”“服务消费资质”等创新工具培育新质生产力。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青年失业率较2024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政策成效初显。

  稳企业层面,中央强调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通过降准降息、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组合拳”,既缓解实体企业融资压力,又通过“标准引领”与“规范竞争秩序”强化市场公平。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别强调“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释放的1.6-2.6万亿增量资金,既是对内需潜力的深度挖掘,也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万亿元,同比增长4.6%,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稳市场与稳预期的协同发力,则体现中国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的双重考量。在应对贸易战上,中国采取向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稀土出口管制等精准反制手段,又通过WTO框架下的“数字贸易规则”与“绿色关税”提案构建多边防线。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出口额仅为1435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出口额超过5200亿美元,中国的反制措施导致美国农产品、半导体设备等出口骤降。彭博社统计显示,中国对美棉花进口减少80%,大排量汽车进口减少70%,半导体设备进口减少三分之一,美国猪肉企业中上千家因资质未续约丧失对华出口资格,直接冲击其产业链。这种“制度威慑+市场反制”的策略,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脱钩”风险。

  宏观政策层面,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如“人工智能+”行动与“债券市场科技板”,则通过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重塑增长动力,为市场注入长期信心。中国正通过政策工具的精准调整,将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

  中国应对全球变局的底气,源于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韧性。从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战到当前关税战,中国始终以“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则,将外部挑战转化为内生动力。例如,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掐住美国新能源、军工、半导体等战略产业的“咽喉”。美国国防部的报告警告,若中国切断稀土供应,其先进武器生产线可能被迫停工,令美国需要重新评估其供应链安全。

  在规则重构层面,中国通过“双循环”发展格局与区域合作,重构全球治理的话语权。WTO框架内推动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改革、与金砖国家共建的跨境支付清算机制,以及数字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试点,均体现了中国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例如,2025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8%,格陵兰稀土合作项目落地,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1.5万列,这些数据印证了区域合作的深化。同时,中国在2023年吸引外资总额逆势增长4%,达1390亿美元,继续位列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显示外资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为全球提供危机处理范式

  中国提出“四稳”的全球意义,不仅在于其成功化解风险的能力,更在于为动荡世界提供了确定性和可能性。在经济层面,中国通过“内需驱动+产业升级+区域合作”的“组合拳”,证明了“全产业链韧性”对抗“技术封锁”的有效性。例如,美国试图以关税施压迫使盟友“选边站队”,但欧盟数据显示,中国自2023年起已成为欧洲最大进口贸易伙伴,2024年中欧服务贸易额达668.6亿美元,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在非洲投资建设的纺织工业园、在东南亚布局的光伏组件工厂,为全球供应链提供了多元化选择。这种“非零和博弈”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破局路径。

  在治理层面,中国以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应对挑战的智慧,为全球提供了危机管理的范式。例如,中国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与黄金储备增持,既捍卫了资产安全,又避免了对抗升级。中国“防御而不对抗”的策略,被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称为“中国体制韧性”。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中国以“四稳”筑基、以定力破局的战略,在为动荡的世界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也是破解当今全球治理困境的关键所在。

  国际关系学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