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日前公布9个旨在提升香港旅游体验的新项目,涵盖工业遗产、文化市集、自然景观、历史建筑、绿色旅游等不同领域,进一步突显香港本地文化中的独特元素之余,亦明显可见当局正透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式,落实“无处不旅游”理念。
改变思维主动吸引游客
自特区政府去年12月发布《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为香港旅游业升级转型制定发展方针后,这是当局首次就发掘和创造香港旅游热点提出更具体的方向和措施。从工作组公布的9个项目中,可以看见不同创意和多样性,例如以“香港工业品牌旅游”诉诸历史与品牌故事、“维园市集”提供文化与艺术体验、“四山”旅游则主打自然与户外活动;同时亦提出开放旧油麻地警署、举办九龙城、中环深度游、建造紫花风铃木园等项目,这种“主题化”包装旅游新热点的形式,更能突出香港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从工作组公布的细节中,体现了相关部门的主动作为,在设计打造这些新热点时,更一改昔日“等客上门”的思维,比如“香港工业品牌旅游”便是一种较新颖的做法,利用了香港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优势,将本地企业品牌转化成旅游资源。同时亦跟中环、九龙城深度游、旧油麻地警署等项目互相配合,从文化、商业、历史角度展现香港独特文化,对于热爱香港警匪片或旧区独特建筑风貌的游客来说,相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除此以外,也可以看出当局正统合不同界别的资源,包括鼓励社区、商界、创科界等更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建设,如维园市集、中环、九龙城深度游这些项目,商界和地区居民的深入参与,其实就已经能带出一种“港味”的体验,沿途的餐饮、零售业自不必说,可以因人流带动地区消费,而且加入AR等新技术,既可以迎合年轻游客对科技体验的喜好,亦可以透过互动方式探索旧日的九龙城寨,让香港在旅游与创新双方面维持竞争力。
当然,现时有关部门现时只是提出了构建旅游热点的方向,到具体落实,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再者,如今全世界在旅游方面都可谓“法宝尽出”,如何精准把控游客体验、长期维系新鲜感,也是当局必须面对的挑战。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同台竞争,香港也要l知己知彼,参考不同的成功案例,再结合香港元素,才能脱颖而出。
例如工业品牌旅游方面,作为欧洲工业大国的德国,多年前已将位于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遗址转化为博物馆与艺术空间。这个曾经是欧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煤炭生产基地,现时每年接待超过150万人次游客。而且这些游客还不光是前去参观废弃的厂房和矿井,经过30多年的转型与开发,工业区内拥有两座世界级博物馆、一座艺术中心、一个工业主题酒店、多家创意商店和餐馆,俨然成为一个具相当规模的主题公园。
在香港,虽然可供改建成博物馆的工业遗址并不多,但香港胜在有数量众多而且深入民心的经典品牌,如李锦记、奇华、八珍酱园等,其实可以按不同产品设不同的互动工作坊,让游客亲手体验制作这些经典产品的过程,也可以将几个品牌联合并推出“集邮式”的“证书”,引导游客到其他热点参观以至消费。
在文化历史深度游方面也可以参考类似经验,例如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内、俗称“恶魔岛”的阿尔卡特拉斯岛,曾经是一座军事要塞和专门囚禁最危险罪犯的监狱,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每年吸引约140万游客人次的旅游景点,透过导览与音效等重现历史场景。
警匪片一直是最有香港特色的电影类型之一,如《英雄本色》、《警察故事》等,深受海内外电影迷欢迎,相信不少粉丝甚至会希望亲身体验电影场景。在开放旧油麻地警署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情景或导赏团,配合警匪片进行历史解说,对照电影创作与史实间的不同,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法。
落实“无处不旅游”理念
至于紫花风铃木园、绿色旅游、自然景观方面,除了景点本身的吸引力外,还需要完善的周边配套设施。放眼世界所有受欢迎的自然景点,除了“靓景”这种基本条件外,游客最关心的往往莫过于前往景点的交通以及方便程度。现时香港不少著名景点均位于较偏僻的位置,例如西贡万宜水库东坝、大浪西湾沙滩,由于前往这些景点的交通不便捷,即使景观本身具有巨大吸引力,部分游客还是打消前往游览的念头,而且景点的热度也相对较难长期维持。此外,只有景点可供“打卡”,周边却完全没有商店一类的消费配套,也会出现“旺丁不旺财”的情况。
就新提出的“四山旅游”,当局除了要注重日常步道维护工程外,也可提供多语言资讯牌和手机应用程式,方便国际游客。紫花风铃木园、前红磡铁路货运码头也要有较宏观的进一步规划,例如前者可以举办季节性花展或摄影比赛,并搭配教育导览,将其打造成标志性景点;后者则可以引入多元化活动,如水上表演或夜市,搭配特色餐厅、餐饮,打造维港新亮点。
总括而言,特区政府推出的9个新项目,进一步贯彻了识变、求变、应变的理念,可以看出当局与时俱进的决心。但具体成效,仍需视执行和推广的力度,更有赖与不同业界紧密合作,持续优化游客体验,确保香港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落实“无处不旅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