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五月,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转型压力中展现出韧性与活力。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明显改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虽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显示经济总体产出保持扩张态势。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4%,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中国经济在多重挑战下稳步推进,新动能持续发力,传统动能逐步修复,形成了以韧性支撑增长、以活力驱动转型的良性格局。
从制造业看,5月份PMI回升至49.5%,虽未完全回归扩张区间,但多项分项指标显示企业信心回暖。生产指数为50.7%,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生产活动止降回升。高技术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保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5月份达50.9%,新订单指数连续数月运行在52%以上,显示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回升至51.2%和50.2%,生产指数均呈扩张态势,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生产指数较上月上升超过4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保持在50%以上,成为稳定制造业增长的核心力量。
消费回暖为经济注入动力
出口端表现良好。受中美经贸高层会谈达成互降关税共识的推动,5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5%,较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进口指数也上升3.7个百分点至47.1%,显示外部需求回暖与供应链韧性增强。部分涉美企业反映外贸订单加速重启,进出口情况明显改善。这种变化不仅源于短期政策效应,更深层次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增长,5月份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出口分别增长25.9%和30.7%,印证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提升。
非制造业领域同样呈现积极信号。5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延续扩张态势。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升至50.2%,在“五一”假日效应带动下,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活动显著活跃。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市场活跃度提升。邮政、电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保持较高景气水平,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55%以上,显示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非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建筑业则延续扩张态势,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达62.3%,连续两个月回升,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消费端持续回暖为经济注入更多内生动力。5月份消费相关行业景气水平稳步提升,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至49.8%,显示市场需求趋稳。随着签证、交通、支付和离境退税等政策优化,“中国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同时,国内消费结构持续升级,高端商品、智能家电、绿色产品需求旺盛,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能。
培育高质量发展长期动能
从政策层面看,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的精准发力为经济回稳注入强心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在前五月成效初显。财政政策方面,阶段性实施“以支定收”模式,适度扩大赤字空间,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货币政策以降低融资成本为核心,通过全面降准置换MLF,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流动性。此外,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住房保障等领域加大投入,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些政策组合拳的协同效应,使得5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回升至52.5%,企业对市场发展的信心持续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制造业PMI仍低于临界点,价格指数小幅回落,显示市场供大于求格局尚未完全扭转。房地产投资持续深度调整,民间投资增速放缓,就业形势虽总体稳定,但居民消费信心仍需提振。为此,政策层面需继续强化逆周期调节力度,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应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动能。
前五月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非制造业的多元扩张,还是消费和投资的协同发力,都印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在政策持续发力与市场活力释放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经济有望在稳中求进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