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28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甚至惊涛骇浪。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特区政府依法有效施政,社会各界人士团结拚搏,“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行,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确立了“一国两制”基本制度,宪法和基本法构成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基本法规定体现了“一国”的原则性、根本性和“两制”的从属性、派生性,在“一国”原则基础上,祖国内地与香港两种制度保持长期共存、融合相处,国家与时俱进给香港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内地是香港的坚强后盾。
国际看好香港优势和地位
28年来,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有效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到实处,特区政府施政效能提升,行政立法机关良性互动,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留、完善各种选举制度和形式,地区治理得以改进和加强。尤其是香港国安法的实施,香港社会告别动荡不安、恢复安定安宁的局面,切实保障香港居民人权自由,社会正气充分彰显出来。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更加完善、健全维护国安和香港的法律体系,国家安全和香港稳定得到进一步保障。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香港,充分显示国际社会看好香港“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的国际地位。
28年来,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773亿美元增至3918亿美元,外汇储备由800多亿美元增至4087亿美元,股市市值由4.6万亿港元增至40.9万亿港元。近年,经受了世界经济不景气、外部势力严重打压,以及修例风波、疫情冲击等困难和挑战,香港GDP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3.3%,再次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竞争力重返全球第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居世界第三,新股集资额有望名列全球第一,人才竞争力重返全球前十,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地位持续巩固提升。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数字经济,以及北部都会区建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构建新发展格局。香港成为全球投资者在动荡时期的“安全岛”,截至3月,香港注册基金达976个,资金淨流入440亿美元,同比激增285%;家族办公室增至近3000家,当中一半以上的资产值超过5000万美元,未来3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资产管理中心,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快演进,国家奋力推进强国建设,香港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予以更大政策支持,赋予更多职能任务,提出更高要求标准,充实、丰富“一国两制”内容,“一国两制”实践步入新进程。
首先,坚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香港践行“一国两制”新实践,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大风大浪,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念,依循宪法、基本法和国安法施政治港,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繁荣稳定,坚定不移沿着“一国两制”正确方向前进。
以创新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其次,聚力发展增强硬核实力。香港做好自己的事情最关键,集中精力拼经济、谋发展、搞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提升传统优势,勇于改革创新,增强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的竞争力。聚焦北部都会区、深港河套创科园建设,以产业发展为主轴,以创新科技为核心,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耕东盟、中东和欧盟等区域和市场,拓展经贸、金融、科技、文化领域合作,巩固、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更大力度参与大湾区建设。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其中,金融和数字赋能实体经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城市治理现代化等综合改革,香港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和成功经验,通过加强、深化与深圳各领域合作,为综合改革试点提供借鉴和参考,在破局、创新机制制度建设上发挥作用有建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8项重要改革措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同时沪港两地共同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香港担当作为、以高度责任感深入参与金融改革、落实行动方案。这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表现,助力内地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实际行动。
第四,助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制度型开放是重点。香港制度型开放走在前列,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机制等与国际衔接、接轨,既体现规则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又具有自身特色和特点,还有超前、高度的开放思维观念。香港主动、积极发挥特有优势,为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商事调解制度建设等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发挥“内联外通”优势,做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以更有效方式助力更多内地企业“走出去”;用好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的优势,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和制度合作的构建。
行政会议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