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经开打18天,正呈扩大化之势,且烈度不断升高。一是双方军人的死亡人数在上升;二是对平民的连带伤亡在增加;三是逃亡的乌克兰难民人数已经超过280万,正酿成新的人道主义灾难;四是中东战火重燃,伊朗向伊拉克境内的以色列战略基地发射导弹,大有开辟“第二战场”之势。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续打悲情牌,把乌克兰的命运与西方世界紧密捆绑,强调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乌克兰的威胁,也是对欧洲和世界和平的威胁”,要求西方国家争分夺秒地向乌克兰提供飞机、防空系统及其他武器,呼吁北约不要害怕俄罗斯,在乌设立禁飞区,否则俄罗斯袭击北约的领土“只是时间问题”。美国一些议员为此呼应道:“即使不在乌克兰大面积设立禁飞区,是否可以考虑在人道主义走廊上空设禁飞区?”
泽连斯基痛骂北约不给力,在俄罗斯面前表现得很懦弱,但他心里非常清楚,没有西方的武器及舆论支持,乌克兰的抵抗劲头将一落千丈。而乌克兰人表现出的“战斗到底”的精神,反过来又让西方倍感鼓舞,形成了相互强化效应。一些学者指出,自2014年俄兼併克里米亚之后,乌克兰人的国家认同感迅速上升,仇俄情绪空前强烈,而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出兵行动,让俄乌两家有了世代血债,并将成为几代人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并不看好未来乌克兰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政治前景。
美国一边造舆论,说中国是俄罗斯的坚强后盾,并造谣说,“俄罗斯正在向中国寻找武器和经济援助”,另一方面不断敲打中国,警告中国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将面临美国的“次级制裁”。值得注意的是,前几天,美国政府和国会相互配合,火速通过一项法案,向乌克兰提供高达136亿美元的经济、人道主义和军事援助,其中30亿美元用于购买军事设备,为俄乌战争火上浇油。与此同时,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在美国主流报章撰文,拼命给中国戴高帽子,称“只有中国出面,才能劝导普京停战”,鼓动中国前去扑火。一些舆论就此评论道,美国不断往里浇油,给乌克兰递刀子,大火岂能熄灭?
俄乌开战以来,美国死死守住底线,坚决不与俄罗斯打地面战,无论泽连斯基怎么使用激将法,美国就是按兵不动。拜登政府非常清楚,美国直接参战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且容易让美国的国家战略失焦。在俄乌战争爆发之际,美国广播公司(ABC)搞过一次民调,61%的18至39岁年轻人不主张卷入这场战争,拜登政府必须顺应民意,否则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民主党将会输得精光。特朗普执政期间,他一直攻击前几届政府错误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损失了六、七万亿美元,可以把美国重建两次”。为此,特朗普不惜与塔利班达成撤军协议,尽管这个任务最终是由拜登来完成,且在撤退过程中发生了美国大兵受袭等严重事件,让民主党有所失分。但撤出阿富汗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转型的需要,即未来美国的主要威胁在亚太,美国必须集中有限的力量聚焦于此,中国才是美国时刻不能忘记的真正对手。
俄乌战争目前处于胶着状态,由于乌克兰得到充分的后援,俄罗斯拿下这场战争的代价变得越来越大,最好的结果就是1939年苏联与芬兰之战的翻版,即以俄罗斯的惨胜为代价,乌克兰从此宣布中立,并宣布割让克里米亚、承认顿巴斯共和国(领土或由顿涅斯克和卢甘斯克共和国的合并项,以及这次战争得以扩大的地盘所构成)独立,以换取乌克兰的重建机会,假以时日,乌克兰加入欧盟之后、变成另一个繁荣的芬兰也未可知。
由于美国不直接参战,只是拉长俄乌战争的时间,但难以改变俄乌战争的结果。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先后主导了数次战争,由于师出无名,肆意破坏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甚至炮制了“人权高于主权”等一系列理论,为今天的世界纷争留下了巨大后遗症。
比较一下美国主流媒体的战争叙事体,前几场战争都是美国主动发动,媒体的视角更多地是把美国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站在所谓的道义制高点上,重点刻画米洛舍维奇政权是如何迫害科索沃少数民族,本拉登是如何袭击世贸大楼,萨达姆是如何实行独裁统治,百姓如何民不聊生等等,以此激起民愤,提高美国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度,而电视镜头中很少涉及美国大兵对当地平民的无辜伤害。
而这一次,美国主流媒体为了塑造俄罗斯的残暴形象,更多聚焦于这场战争如何伤害乌克兰平民,向美国人展示战争的另一面,从地铁站内避难的普通百姓,到地下室内生育的产妇;从居民楼被炸到医院被毁,以及百万难民躲避战火踏上逃难之路等悲惨场景,一一地呈现于美国观众面前,让他们真正全方位目睹到战争的残酷,这既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拷问,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教育,拜登要想说服美国百姓把自己的儿女送到乌克兰战场,难度只能比过去更大了,无异于政治自杀。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俄乌战争进入短兵相接阶段,美国出兵的可能性只会更小,美国会更加坚定“隔岸观火”的立场,时不时给战火浇点“汽油”,卖点军火,这既是美国最擅长的,也是最符合美国核心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