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新闻值得关注,一是原有近50个会员团体的“民阵”出现了“跳船”潮,现在只剩下不到一半的“散兵游勇”;另一个是“泛民”阵营第一大党民主党出现内讧,该党自去年底“新老交替”换届以来,年轻党员拟筹组“内地及政制事务专责委员会”,加强了解中央的对港政策,力图回归建党的基本信念,即:支持香港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然而,面对“乳鸽”的举动,该党的一些“老鬼”执迷不悟,不肯回归。
笔者於5天前写了《新选举制度下,建制派如何担当作为?》一文刊登在《大公报》,社会反应有一些;其实,在新的选举制度下,“泛民”也面临同样的课题。“泛民”唯有守底线、有担当、善作为,才能在香港未来政治生活中找到发展空间。
守住“爱国爱港”的底线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并非要让香港政坛变成“清一色”,而是要明确“爱国爱港”底线不可逾越。对此,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曾有深刻阐述。他说,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社会多样多元,一部分市民由於长期生活在香港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国家、对内地了解不多,甚至对国家、对内地存在各种成见和偏见。对这些人的取态,中央是理解和包容的,也坚信他们会继续秉承爱国爱港立场,与反中乱港分子劃清界限,积极参与香港治理。
“泛民”原本是有底线的,这些年来却步入歧途,越走越远。以民主党为例,该党2010年未参与“五区总辞”,成功促成“超级区议会”方案,树立了“温和民主派”形象;但由於不堪忍受本土激进派围攻,为了争取激进选民的选票,自2012年起,变得越来越不温和,党内也越来越不民主,导致多名“大佬”退党,在一些激进分子的带领下,民主党变成了一个敌视祖国、向“港独”倾斜的政治力量;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多名党内“大佬”涉嫌违法而被检控、收监。
“泛民”阵营的各政党成员应好好研读一下基本法,搞清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釐清政治逻辑。“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要“一国”,就等於香港没有回归祖国,“两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基於这个逻辑,“爱国”和“爱港”同为一体,不能对立。二是明确政治规矩。“爱国者治港,反中乱港者出局”是新选举制度确立的规矩,如果说以前还可以浑水摸鱼,今后则决无可能,不要心存侥倖。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坚守“爱国爱港”的底线,是“泛民”政党继续活下去的必要条件,“泛民”人士须看清并坚守这条底线!
在破解民生难题上有担当
“泛民”一贯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民意代表”,那麼,现时香港市民最关心的是什麼?是住房难、就业难。香港有“东方之珠”美誉,但在灯火辉煌、高楼林立等一片繁华景象的背后,还有20多万人住在㓥房裏,还有许多打工仔揾食艰难,更是有无数底层人士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希望。破解这些民生难题,“泛民”能出几多力?
也许某些“泛民”人士不屑於在此投入精力,他们更关注所谓的“民主”“人权”“自由”。那麼,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一家人住在狭窄的房子裏,每天蹲在马桶旁开饭,连基本的生活尊严都没有,还谈什麼“人权”?再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民主自由”带来的是暴乱不止,安全感全无,生活质量下降,这样的“民主自由”有何价值?解决了基本人权之后,才有资格谈更高层次的人权。让“民主自由”给民众带来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才有资格谈“民主自由”。解决“住房难”“就业难”,就是维护最基本的人权,就是让民众有这“三感”。
还要看到,在解决民生难题上,“泛民”是有历史欠账的。近年来,“泛民”为达到反对政府的目的,以“拉布”“流会”等多种手段瘫痪立法会,导致政府提交的大量民生议案无法审议,严重损害了市民的利益。
“泛民”若真的想为香港市民谋福祉,就应有担当精神,聚焦民生难题,从落实最基本的人权做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香港深层次矛盾尽快解决,而不应以“新选举制度压缩民主空间”为藉口,放弃自己的责任。
做善事,也要善做事
近年来,“泛民”给人留下了“只会破坏,不会建设”的印象,在新的选举制度下,破坏者在立法会没有立足之地,“泛民”唯一的选择是当好建设者。但这并非要充当“政治花瓶”,而是要当“忠诚的反对派”,要在忠诚於宪法和基本法的基础上,在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前提下,行使反对的权力。总之,“泛民”要做善事、善做事。
做善事,就是做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善意的。以往,有“泛民”议员公开宣称,瘫痪立法会就是为了阻止国歌法通过,“拉布”的目的就是令政府无法施政,这都是恶意的。审议政府提交的议案是立法会的法定职责,这些人却以“反中”“反政府”为目标,令大量涉及经济民生的议案成为筹码,这是错用了议员的权力。今后“泛民”决不可如此行事。
善做事,就是要有把事情办好的能力。“泛民”善於设置政治议题,擅长政治争拗。下一步,那些偏离“一国两制”方针的政治议题绝无讨论空间,立法会将更多地聚焦经济民生议题。“泛民”能不能在经济民生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是考量“泛民”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关键。
新选举制度将会令香港政坛风气一新,针对“泛民”的大门是敞开的,关键是“泛民”会不会坚守底线、有没有担当精神、能不能善於作为?其实,“泛民”的命运掌握在“泛民”自己手中。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註:《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註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