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香港首份创科人才报告发布 “香港青年科学家创业计划”启航

2023-12-19 13:20:36大公网 作者:毛丽娟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创科发展,人才先行。12月18日,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聚人才创未来”2023年度活动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来自政界、产业界、学界、创业者、投资界等嘉宾云共同见证香港首份《香港创科人才指数2023》报告的重磅发布以及“香港青年科学家创业计划”的发起,同场还进行了高水平圆桌对话,聚焦创科人才,共商香港未来发展。

  《香港创科人才指数2023》的发布有助于社会各界客观把握本港创科人才资源的现状,从而为壮大香港创科人才库提供理论依据。支持“香港青年科学家创业计划”,将引领香港创科生态蓬勃发展、助力香港成为全球创新科技中心。

多位政商教育界人士共同见证《香港创科人才指数2023》发布(记者毛丽娟摄)

  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自2016年成立以来,持续关注、支持“创科人才”,投资超过60家初创企业,先后发布了《跑赢智能时代-香港科技创新创业白皮书》、《创科发展人才先行》、《香港基因独角兽榜单》等研究报告,支持了440多位创科人才,以“创投基金+创业平台研究院+创科公益”的架构,积极倡导、主动参与搭建可持续的创新科技生态。

  来自大学的创业者成为香港初创企业的中流砥柱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致辞中表示,报告内容详尽,以大量扎实的数据,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香港在人才资源、载体(也就是大学和科研机构)、效能和生态等各方面的现状,列举了香港的优势,也指出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20多项建议。这份报告为特区政府创科政策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表示,报告中的一个观察很值得留意:就是来自大学的创业者成为了香港初创企业的中流砥柱,从各家大学出来的初创公司数量在近五年间增长近四倍,“学院派”的创业者占香港独角兽一半以上。这个趋势让今天HKX正式发起的“香港青年科学家创业计划”更具意义。我相信这个平台将可协助更多科学家成功创业,这与政府在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初创和支持创科企业发展的政策,非常配合。

  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始人及主席沈南鹏在致辞中表示,与7年前成立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相比,对香港创科的未来有了更多信心。谈到HKX如何帮助创科人才实现破土而出,他认为,发现并更好支持其中的“创新领跑者”尤为重要。他向有志于科技创业的青年科学家发出邀请:将整合红杉、HKX及大湾区InnoX体系化孵化赋能资源,为青年科学家们嫁接产业人才、对接资金网络、连接合作伙伴,帮助他们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伦表示,香港金融服务一流,为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提供了最好的金融支持。近几年来,香港交易所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优化上市机制,支持新经济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的发展,未来还将继续优化香港交易所的上市机制和基础设施,为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她表示,“香港交易所非常欢迎科学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可以造福社会的产品或服务,也欢迎创科企业来我们这里上市、不断壮大,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细明在致辞中表示,香港创科生态在近几年来蓬勃发展,数码港汇聚超过2,000家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包括七家独角兽企业,数字在五年以来翻了一倍。在过去一年,数码港吸引了70家海内外企业入驻,包括最近引进的重点创科企业。在政府发布《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一周年之际,《香港创科人才指数2023》的发布,为香港创科人才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有助社会各界出谋献策,进一步充实创科人才资源。另外,数码港在明年将分阶段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相信将与“香港青年科学家创业计划”相辅相成,吸引优秀科研人才,为他们开拓更广阔的创业道路。

  香港首份创科人才指数报告发布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香港地区首份《香港创科人才指数2023》(下称《指数》)正式发布。《指数》由红杉中国旗下公益机构创科香港基金会,联合香港科学园与香港数码港作为战略合作机构、普华永道作为专业顾问,对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全球人才指数》《硅谷指数》等指标体系,跨30家创科相关机构进行大量数据收集、进行40多场精准人群访谈、近百人次行业专家论证、撰写历时一年完成。《指数》梳理了5年来创科生态的逐步改善和1年来的创科发展变化,构建了一套科学反映香港创科发展与人才现状及趋势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归纳提炼出24条行动要点,填补了过往香港在人才指数领域的空白,帮助社会各界了解香港创科现状,助力以香港优势“引才”,厘清施政者分布资源的优先级。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校长、前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认为,《指数》呈现出全面、真实的创科人才相关数据,对于社会各界理解和推动香港创科发展非常必要。

记者毛丽娟摄

  活动现场,李泽湘教授围绕《指数》进行了延展解读。他依托《指数》中相关数据和科创现状,对香港创科未来在人才、产业、高校、科创企业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指出,基于当前香港创科发展情况,未来希望通过联合办学或者鼓励私立大学创立,吸引国际型人才及企业落户、拉长价值链条、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三个方面,来提升香港创科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香港科技园前主席罗范椒芬表示,改善香港创科文化氛围对于实施《指数》提出的重要建议来说至关重要。《指数》显示,香港创新及科技产业从业人员、初创企业数目、独角兽企业数目和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额均显着增长。

  “相比起我们2014年创立Klook的时候,香港的创科人才库已经有一定的增长和成熟度。香港作为创科中心的地位要能稳固,需要政府和私人企业持续投入资源,达至地区性人才内循环”,香港独角兽Klook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林照围谈及《指数》核心结论时说。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汝恒亦坦言,《指数》一方面让读者直观了解到香港十余年来创科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也让大家意识到前路充满挑战,政府需要携手本港院校、机构以及全体港人一起,才能推动本港创科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创科中心。

  集结青年科学家力量加速成果落地转化

  《指数》数据中看到,从香港各大学走出的创业公司数量在近五年间增长近4倍,香港基因独角兽一半以上的创始人为学院派创业者,他们已经成为香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在本次活动中发起“香港青年科学家创业计划”,来自香港各大学的青年科学家范智勇、岑浩璋、欧国威、郑子剑、李泉、卢怡君、李立帅、沈劭劼作为首批成员加入了此次计划。

  据了解,“香港青年科学家创业计划”以鼓励更多科技发现及落地转化作为初心使命,希望集结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对香港创科未来满怀信心、有志于推动香港创科生态发展、有充足意愿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青年科学家,为他们提供顶配资源孵化及大湾区深厚、完善的供应链,帮助他们更为顺畅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潜力的产品和服务。

  郑子剑表示,非常荣幸和兴奋可以加入“香港青年科学家创业计划”,这个平台为有创业想法的科研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他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让实验室的科学技术“走出来”,实现产业化发展。

  李立帅教授表示,香港近些年的巨大变化令她欣喜,非常期待在加入“香港青年科学家创业计划”后,能够在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围绕数据科学、空中出行交通和物流等领域深化创科发展,创造社会福祉。

  李泉表示,在过往几个月中,她也得到了很多平台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并从中受益匪浅,对于很多像她一样做研究的科学家来说,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她认为,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为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人提供了很多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相信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会有更多人受益。

  该计划还希望可以借助青年科学家群体的榜样力量和科技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影响更多的创科人才,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促进多元化发展,引导更多青年人在香港传统优势行业之外尝试创新创业的可能,提升社会对创新科技更高的认同,持续推动香港创科生态蓬勃发展。

  圆桌对话共商香港未来

  同场还进行了两场高水平圆桌对话,聚焦创科人才,共商香港未来。第一场圆桌论坛就“香港,从‘科研高地’到‘创业热土’有多远?”主题进行深度讨论。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始人、香港大学教授陈冠华,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副校长杨梦苏,香港理工大学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康诺思腾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欧国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怡君,亿杉医疗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师豪博士、创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朱毅豪博士围绕主题并结合自身经历展开讨论。

  在社会各界积极营造繁荣创科生态环境的同时,创科发展的关键更在于破解“人才密码”。第二场圆桌论坛围绕“创科人才,如何从‘引入’到‘留住”议题展开,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香港科学园公司首席项目总监何国聪,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元化智能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孟庆虎院士、立法会议员洪雯女士、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岑浩璋教授、空中云汇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刘月婷女士和普华永道资深合伙人江凯女士七位政界、学界、产业界代表及创业者一道,进行深度交流。

记者毛丽娟摄

  当前香港创科氛围日益升温,参与对话的嘉宾们对于香港各大高校鼓励大学研究人员与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表示肯定,同时,嘉宾们一致认为,深化产学研合作将进一步促进创科生态高质量发展,推动香港朝着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宏大愿景不断迈进。

  参与对话的嘉宾们一致认为,通过以产学研合作交流为抓手,将进一步促进创科生态高质量发展,推动香港朝着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宏大愿景不断迈进。相信香港会加快从“科研高地”迈向“创业热土”的步伐。将人才“引进来”只是开始,只有让从业人员和创科企业看到香港创科发展的广阔前景,才能真正让人才“留下来”,为香港创科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