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散尽八十载,热血忠魂照千秋。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纪念时刻。不久前,广东梅州举办了客家文化及抗战时期隐蔽战线历史研讨会,会后大家在梅州市政府接待办同志的陪同下,走进客家籍抗日英烈陈彬的故居——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源镇案背村迪光楼,追溯这位隐蔽战线英雄的传奇事迹,致敬其用生命诠释的家国担当。
来到案背村,村干部和几位长者在村口迎接,一栋三堂二横围龙屋,门楣上挂着一块牌匾,上书“迪光楼”。村干部说:“这便是陈彬故居,1912年他在此出生。迪光楼出了六位中共老革命,一位国民党起义解放军将军,一位国民党抗日将军,一位打入台湾国民党内部的特工,被称为‘迪光楼陈氏家族九杰’,可谓满门英烈。”在迪光楼里,伴随着当地特有高山茶的袅袅清香,村中长者娓娓讲述陈彬的故事。
投笔从戎:名校学子的救国抉择
陈彬(1912-1945),出身于梅县松源镇书香世家。193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物理系。“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家族海外亲友的留学建议,他毅然写下“书生当以国家为己任”的誓言。1934年,经原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举荐,他放弃学业前途,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工作,开启隐蔽战线生涯。
隐蔽交锋:上海滩头的锄奸传奇
1936年,陈彬奉命赴香港任地区组长,因侦察日特活动成绩突出,1939年调任上海中统情报站中将级站长。年仅27岁的他,主导了震惊中外的“西比利亚皮货店刺杀丁墨邨事件”。尽管行动未成功,但震慑效果空前,汉奸们夜不能寐,丁默邨甚至躲在厕所过夜。
舍生取义:华南战场的最后决战
1945年初,华南抗战胶着之际,陈彬接到此生最艰巨任务——刺杀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日海军别馆海防军部长柴山醇。面对这个让军统、苏联特工有去无回的“中国通”,陈彬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家中老母倚门、稚子待哺,尽管万般不舍,他仍义无反顾南下。告别慈母、爱妻和刚刚出生还不会叫“爸爸”的幼女时,他脸色平静,后来妻子才发现一张香烟纸上写着:“若闻捷报,便是吾魂归时。”这句话,成为这位情报尖兵留给世界的最后温柔。
通过策反广东海防司令宋卓愈,陈彬组建了刺杀小组。4月4日,在缜密部署下,刺杀行动成功实施!这一消息如惊雷般震动国民政府、延安、苏联乃至朝鲜抗日阵营,瞬间成了中央日报、华侨报等抗日报刊的焦点新闻。然而,此举却让东京大本营陷入暴怒,日本陆军部次长柴山兼四郎中将连发三道密令,日军随后调集三艘炮舰围剿,陈彬率部在马骝洲岛与日军血战至弹尽粮绝、血染海天,遗憾被俘。
铁骨铮铮:蒸刑之下守机密
落入敌手后,陈彬经历了近20天地狱般的折磨,日寇为逼问情报,施加了烙铁、钢针穿指等酷刑,陈彬身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直至最后,日寇施展出灭绝人性的酷刑——将他放入蒸笼,点燃柴火慢慢蒸煮。在持续数小时的煎熬中,这位年轻的抗日志士始终紧咬牙关,未吐露一个字。当浓烟散去,年仅33岁的陈彬已壮烈殉国,身体蜷缩成一团焦黑的剪影,却为民族保住了最后的秘密。三个多月后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陈彬再也无法听见胜利的欢呼,他的忠骸永远留在了那片他誓死保卫的土地上。
精神永存:故居中的家国回响
在陈彬故居迪光楼,村中长者的讲述让在场者无不动容。正如其生前所崇仰的屈原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陈彬用生命践行了知识分子的报国之志。
此次探访不仅是对客家英烈的缅怀,更是对抗战时期隐蔽战线历史的深度挖掘。当我们在和平年代享受岁月静好时,不应忘记,在历史的暗巷里,曾有这样一位孤胆英雄,用生命点燃了黎明前的光。他的名字或许不被大众熟知,但他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代代传承。(文/丘峰 汪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