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叶县妆头村:圣人梳妆芳名传

2022-11-07 10:58:17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历史的某个瞬间,这里邂逅了某个人,发生了一些故事,成就了一个古文化浓厚的村庄。

  叶县人,天然的熟知叶公;同样,妆头村的男女老少,也都知道2000多年前的孔子,因为正是这位老人在这里的一次梳妆,才有了今天的村名——妆头,为村庄申请古村落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沙河岸边圣人阁

  位于河南叶县邓李乡的妆头村被沙河包围了半个边,紧临沙河堤有一座院落,院内静静地立着晚清时期的两层楼,厚大的古砖、裂隙斑驳的墙体、铺顶的蓝瓦、屋脊上残存的五脊六兽……处处写满历史的沧桑。

  在这个深秋来到这里,推门进屋,木梁、木楼梯、木地板迎面映入眼帘,伴着屋内幽幽的古木香,仿佛一下穿越了时光。

  “这里叫圣人阁,因为这是孔子当年入住的地方。”11月1日,妆头村党支部书记杨艳灵说。沿木梯上楼,站在二楼的小窗口眺望,孔子当年渡过的沙河展现在眼前。“孔子遇雨,天又晚了,就住了下来……”杨艳灵叙述道。

  该村一户人家里放有一块残碑,上面保留着晒书回顾四个字,落款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村民说是在距离圣人阁不远处捡回的,那是当年孔子的晒书处。因过沙河遇雨,孔子车上的书被打湿,第二天就将书摊开晾晒。晒书台附近有梳妆台,孔子在晒书的同时在这里梳理头发,正是这次梳妆,留下了妆头的村名。也有人说这里叫望月台,传说当晚月亮升起,孔子站在这里望着流淌的沙河水,发出了千古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圣人阁前面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经考证也已有两千多年,树上硕果累累。67岁的黄梦春老人说,从他记事起这棵古树就年年挂满果子,惠泽乡亲,今年结的果子特别多。如今,古树被村民精心保护起来,已成为村子里的一景。

  重视教育成传统

  静静陪伴着圣人阁的,还有一座残缺的牌坊石碑,碑上刻着“旌表邑庠武生任钦妻”,落款为“大清乾隆二年”。

  83岁的黄金星老人教了半辈子书,是村里公认的最有文化的老人。他说,石碑的背后有着一段凄婉的故事:本村人武生任钦娶了邻村姑娘为妻,任钦因病早逝,妻子肚子里有个遗腹子。任妻没有改嫁,上敬老人,下养孩子,将孩子抚养成才。任钦妻子的叔叔是乾隆幼时的老师,将侄女的故事说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就特敕建这一牌坊。据老人讲,早年石碑上有“圣曾”二字。

  老人回忆,牌坊有三层楼高,在当年的村子里特别显眼。

  黄金星说,妆头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从妆头村走出去的文化人比周边村子都多。“这也可能是孔老夫子带来的文气吧。”他风趣地说。

  在妆头村,至今仍保留有5间与圣人阁同样古老的房屋。

  75岁的刘长一住在其中两间房屋里。推开屋门,只见古老的砖墙差不多有半米厚,巨大的木梁稳稳地托着屋顶。屋内电视播放的节目一下子把人们带回了现实。

  “屋里不漏,住着挺好的!”刘长一说。

  刘长一介绍,这是他家传下来的祖屋,从他记事起就住在这里,他对老屋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不舍得搬离。有关部门曾对老屋做过鉴定,不属于危房。

  另外3间老屋在老人所住房屋的对面,堆放着一些杂物,5间房子原本是一处宅子,因修路,道路从院内穿过。杨艳灵介绍,村里计划将3间古屋利用起来,或用作村史馆,记录古村落厚重的历史,见证巨大变迁。(刘红瑞)

责任编辑:李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