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焦点 > 正文

我们新疆好地方

2021-03-29 20:27:17星球影像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底常住人口2523.22万人。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横贯新疆大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座落其中,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独特的地理环境。

  ▼ 从和田地区策勒县、于田县可以看到昆仑山北麓8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

       

  ▼ 和田地区策勒县乌鲁克萨依乡板兰格草场

  

  ▼ 从7000米高空看到的新疆天山一号冰川

  

  ▼ 2018年8月1日,在民航飞机上拍摄的天山山脉终年积雪的山峰

  

  在人类还没有掌握航海技术之前,陆地交流是惟一的途径。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往的通道,新疆是这条通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将中华文明传播给世界其它地区,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位于阿克苏地区的温宿盐丘,盐矿资源丰富,储量居全国之首。温宿盐山绵延30多千米,氯化钠含量达95%以上,为罕见的大型矿床

  

  ▼ 红白山位于和田地区墨玉县,东西长90千米,山体呈南北翼对峙状背斜构造,垂直和田河岸,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挡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沙侵入和田绿洲

      

  从空中俯瞰新疆大地,经过亿万年时光,在高空中极目观望不到湛蓝的沧海,耳畔却隐隐可以听到阵阵海涛声,这块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曾是大海退潮时留下的海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隆起的岩壳中,可以捡到一片片带有三叶虫或贝类化石。

      ▼ 和田地区洛浦县阿其克乡有一片狭长的山谷,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经过漫长的地质纪年,海水退去,海洋中的贝类以及各类海洋生物被泥沙深埋后逐渐变成化石,当地人称这座山为“贝壳化石山”

  

  ▼ 喀拉喀什河,又名墨玉河,丰水期的河水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终汇入和田河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河流纵横交错的地貌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处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地跨天山山区、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山区及塔里木盆地边缘,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境内遍布峡谷深壑

        

  ▼ 开都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

        

  新疆有很多传说故事:周穆王驾驭八骏,来到西极的瑶池会晤仙境中的王母;西汉时的张骞凿通了通贯中西的丝绸之路;碎叶城的驼队背负着少年的李白,从西域辗转中原,以至于在他后来的诗篇中还记得“明月出天山”大气磅礴的景致;在他稍后的唐朝诗人岑参冒雪西行,他感受到的西域是一片梨花纷飞的世界。

     ▼ 天山山脉的雪岭云杉林是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

  

  ▼ 昆仑山北麓生长着茂密的早熟禾,图为海拔3000米的天然牧场

       

  ▼ 克里雅河上游支流,库拉甫河与喀什塔什河交汇的普鲁高山牧场

       

  我对新疆地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考察,亲身体验并详实记录了20多年的所见所闻,用镜头记录下了大量的信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深入考察,尤其是对和田地区昆仑山北麓的居民、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人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的原始村落进行深度综合考察。

  ▼ 当地人从高山区过渡到山前绿洲,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绿洲文化,图为喀什地区麦盖县种植大面积的经济林果

       

  ▼ 从高山迁徙下来的居民完成了从游牧到畜牧及半牧半耕再到农耕的全过程。图为策勒县玉吉苏亚村,海拔2270米,类似油菜的植物,当地人称为“曼林斯卡”是当地主要的油料作物

      

  ▼ 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居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昆仑雪菊,图为皮山县康克尔柯尔克孜乡乌拉其村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部塔里木乡,正在摘棉花的棉农

      

  ▼ 1996年的深秋,正值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丰产,当地一位维吾尔族阿妈从棉田摘下一朵棉花送给我。25年过去了,这朵洁白的棉花至今还珍藏在我的书柜里。沙雅县是产棉大县,棉花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0万亩以上(包括细绒棉、长绒棉),平均单产达到130公斤,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

     

  ▼ 昆仑深山里修筑的村村通公路,图为玉龙克尔村

     

  ▼ 昆仑山有着优良的牧场,图为阿克其格村

     

  ▼ 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古城遗址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楼兰古城三间房遗址

     

  ▼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的房屋遗址

     

  在新疆我走过城市、乡村、牧场、山区、绿洲、沙漠,时时会看到新的变化,其中包括惠及民生的各项实施举措:科学合理的引水工程改善了农田缺水的问题,解决了饮用水的困难;村村通公路,解决了村民农资输送及出行的困难,并为村民与外界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医疗卫生设置已经普及到乡村;易地搬迁和安居工程为那些常年迁徙于山地、草场的牧民有了固定安全的居所,并为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农牧民重建家园;乡村学校在教育经费上得到保障。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

  ▼ 夏季丰水期的叶尔羌河,星星落在河水里

     

  ▼ 和田地区墨玉县拉里昆国家湿地公园

     

  ▼ 航拍喀什地区麦盖县尕孜库勒乡古再勒库勒村,尕孜库勒乡是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整理者阿曼尼沙汗的故乡

     

  ▼ 尕孜库勒乡古再勒库勒村村民搬进新居

     

  ▼ 图为2000年拍摄的和田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居民

     

  ▼ 和田地区和田县一户居民家的院子(2018)

     

  ▼ 图为2004年拍摄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一户人家

     

  ▼ 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2019)

     

  ▼ 喀什市江库尔干巷一户人家的楼顶平台种植着葫芦,主人喜欢在葫芦上绘画(2018)

     

  ▼ 走进喀什市欧尔达阿勒迪巷的一户居民家中(2018)

     

  ▼ 图为2002年拍摄昆仑山山区,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毛驴

     

  ▼ 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当地的居民很多家都购置了汽车,毛驴车已经成为历史(2019)

     

  ▼ 图为2005年拍摄的昆仑山崎岖不平的山路

     

  ▼ 昆仑山天堑变坦途(2018)

     

  ▼ 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包围,日趋严重的沙漠化吞噬了北部古老的绿洲,而且流沙向南缘绿洲不断地蔓延,如果绿洲前沿得不到保护,流沙就会像洪水一样冲溃薄弱的防线,给周围居民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麦盖提县30万各族人民,承天应地,战风斗沙,他们科学配置水资源,恢复和重建沙漠绿洲生态景观;建成一条道道防风、遏沙的绿色林带,有效地阻止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化进程、改善了局部气候、减少了风沙危害、保障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 麦盖提县各族人民群众移走了沙漠中一座座高大的沙丘,种上了 1.8 亿株树苗。看到数以万计的新疆杨迎风起舞,这幅壮丽的人造景观,是麦盖提各族人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一道 “绿色长城”

     

  ▼ 新疆各族人民有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在一道道防风固沙林带间种植各类农作物

     

  ▼ 新疆光热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比较适宜红枣生长,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和林果业,红枣、核桃等经济林带已经形成规模

     

  ▼ 金秋十月,当地果农在沙地中晾晒红枣

     

  ▼ 昆仑山北麓海拔1800~2500米的山间种植着油料作物,每年8月正值盛花期

     
▼ 昆仑山的雪融水汇聚成河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河水蜿蜒流淌在沙海中留下一幅色彩斑斓的抽象画

  

文中黑白图片使用 ILFORD Delta 100 胶片

部分彩色图片使用 KODAK Ektachrome E100VS胶片

     创作团队:  
     设计:飞  喵
     航拍:吕  翔 
     摄影:尚昌平


责任编辑:李辉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