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万行法师在华夏第一把火诞生地赞歎先民智慧
文明是保守的,守正而不守旧;文化是常新的,创新但不标新。在守正中涵养中华文明的血脉,在创新中把握时代文化的律动,万行法师一行怀着虔敬的心情,瞻礼广仁王庙、西侯度遗址、黄河大禹渡,向岁月沧桑淬炼的文明圣地顶礼,向历史风雨沉淀的文化遗产致敬。\文/史利伟
广仁王庙:唐风遗韵中的文明对话与文化觉醒
在芮城古魏城垣遗址上,始建于唐大和五年的广仁王庙静立千年。这座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道教木构建筑,以单簷歇山顶的雄浑轮廓与五铺双抄偷心造的斗拱,凝固着盛唐建筑基因。两通唐碑《广仁王龙泉记》与《龙泉记》,将水利智慧与神灵崇拜熔铸为文明印记——唐代先民引龙泉兴农的创举,印证着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实践哲学。
万行法师驻足这座建筑瑰宝前,深刻体悟到文明传承的双重维度:“当我们触摸唐代斗拱的肌理,实则是触碰一个民族的创新基因。”他特别指出,唐代艺术家与工匠共同构建的‘社会力量矩阵’,正是推动佛教中国化“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循环的历史动能。广仁王庙的营造法式,既承载着《营造法式》的营造智慧,又暗合佛教“能所双空”的哲学内核——斗拱的力学精妙与禅宗“心物合一”的观照,在梁架结构中达成奇妙共鸣。
万行法师在考察交流中讲到,东华禅寺源起千年古刹,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至今日,成为明清建筑文化的美丽寺院。东华禅寺在硬件建设后加强文化内容创新开发,让周边群众和广大游客在游览中体会中国建筑文化的深邃智慧和艺术。
这座始建于龙泉涌泉之地的道庙,历经千年仍如“榫卯间的时光胶囊”。万行法师强调,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技艺的保存,更在于揭示文明传承的本质:当水利工程升华为信仰空间,当实用功能转化为精神符号,便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的典范。正如东华禅寺将古建修复与文化传播结合,广仁王庙的存在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最佳注脚。
西侯度遗址:百万年文明火种与文化自信
在黄河臂弯的芮城西侯度村,243万年前的文明火种仍在燃烧。这座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以三稜大尖状器、带切痕的鹿角和烧骨化石,实证了东亚最早的人类用火历史。当万行法师驻足这片“华夏第一把火”的诞生地,看到的不仅是石器与化石的陈列,更是文明基因的觉醒:“从茹毛饮血到刀石火种,百万年进化史镌刻着中华文明最坚韧的生命力。”
遗址出土的22种哺乳动物化石与石英巖石器,构建出旧石器时代完整的生存图景。万行法师特别指出,三稜大尖状器“既是挖掘工具又是武器”的复合功能,印证了先民在严酷自然中迸发的生存智慧。而烧骨化石中碳化的胶原蛋白,则将人类用火史从周口店的40万年大幅前推至180万年前,这把“文明圣火”的发现,彻底改写了人类起源的东方叙事。
在黄河与中条山交汇的文明坐标上,法师感悟到更深层的文化启示:“这簇火种不仅照亮了华夏文明的源头,更昭示著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百万年文明积澱。”他提出,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本质是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原始人驯服火焰般,佛教在中华大地完成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奔赴。东华禅寺计划以“时空折叠”的方式,将石器时代的生存智慧、唐代的开放气度与当代文化创新熔铸为文明新形态。
站在遗址观景台远眺,黄河如带,华山如屏。万行法师强调,这种“岳渎相望”的地理格局,恰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的空间注脚。从百万年用火遗迹到五千年文明传承,中华民族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淬炼中,铸就了独特的文明韧性。这种韧性既体现在石器打制技术的迭代中,也蕴含在当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自觉里。法师呼吁以“匠心精神”激活文化基因,让沉睡的文明火种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焕发新生。
黄河大禹渡:古老文明智慧与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现代交响
黄河大禹渡坐落于山西省芮城县,以太行山余脉为屏、黄河为带,是中华文明治水精神的千年见证。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大禹渡电灌站,以三级扬水系统(总扬程214米)、移动式泵车抽水技术和两厢沉沙池设计,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先河,将浑浊黄河水转化为清流,灌溉28.6万亩农田,成为“黄河上抽水的先例”。工程既破解了泥沙淤积难题,又通过生态修复新增水域12平方公里,吸引200余种候鸟栖息,构建起“鸟类国际机场”的生态屏障。
万行法师考察时感慨:“大禹渡的每一滴清水,都流淌着先祖与自然对话的智慧。”他特别指出,大禹“疏堵结合”的治水哲学与新时代“两山理论”一脉相承——移动式泵车顺应水势、沉沙池沉淀泥沙的设计,正是“顺势而为”的现代演绎。法师强调,这种智慧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将水利工程升华为生态信仰”,如大禹渡将灌溉功能与状元桥、湿地公园融合,实现“以水养生态,以生态育人文”的闭环。
黄河在此形成近乎360度的壮丽大拐弯,山体形似神龟静臥浊流,两岸峭壁镌刻着刀耕火种的历史。万行法师将此视为“文明根脉的地理图腾”:“从234万年前西侯度的文明火种,到今日生态文旅的标杆,黄河用她的臂弯托举起一个民族的韧性。”他呼吁以“禅农并重”的东华禅寺经验为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传承,如规划中的兰花生态公园,旨在以生态产业反哺文化守护,实现“民族复兴与个体匠心”的共生。
大禹渡与黄河大拐弯,共同诠释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永恒命题——既以科技驯服自然之力,又以敬畏之心守护生态本源。万行法师表示,这次实地参访,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智慧在当代产生巨大回响:守护黄河的生命力,就是在续写一部跨越百万年的文明史诗。
未来东华禅寺将以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为鉴,围绕两山理论,在寺院所辖区域和周边地区开展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守好青山、护好绿水,带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置身百万年前的先民遗址,一草一木饱含文明的法乳;摩触千年前的盛唐建筑,一梁一柱彰显文化的精髓。万行法师表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实不虚,无言地鉴证着中华文明的高度,无声地宣扬着中华文化的高明,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我们不仅要把这些遗产保护好、传播好,更重要的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东华禅寺坚定地开展文化润教,正是为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