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加勒比小岛上的黑人大作家

2018-09-15 03:16:48大公报 作者:高秋福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马提尼克作家及政治家艾梅.塞泽尔/资料图片

法属马提尼克岛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弹丸之地,但却产生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政治家。二○○八年,这位文坛和政坛双宿名家以九十四岁高龄在小岛去世,成千上万马提尼克人哭喊着为他们崇敬的“老爹”送行,世界各地的黑人名流竞相赶来向他告别,法国政府就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礼。

这位深受人们爱戴的老人,中国读者可能不大熟悉,他的大名艾梅.塞泽尔(Aimé Césaire)在法国、加勒比地区和全世界的黑人社会却是如雷贯耳。

塞泽尔一九一三年出生在马提尼克岛东北部一个普通黑人家庭。据他说,他的先祖是西非尼日利亚的伊博族人,作为奴隶被欧洲殖民主义者贩卖到遥远的美洲。其父曾做教师,后为甘蔗种植场主,其母是裁缝。其家境并不富裕,但却非常注重教育。家中六个孩子,四个大学毕业。成就最大的,当属儿子艾梅。他不但成长为着名诗人和剧作家,世界黑人文化传统的坚定扞卫者,而且还是闻名马提尼克乃至整个法国的政治家。

一九三一年,塞泽尔在家乡中学毕业后获得奖学金,前往法国本土上大学。他先后就读于着名的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和索邦大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法国文学。在校期间,他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弥漫整个欧洲的左翼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民主,倾向社会主义。一九三四年,他同后来成为塞内加尔总统和着名诗人的利奥波德.桑戈尔、法属圭亚那作家莱昂.达马等黑人同学创办《黑人大学生》杂志,把在法国的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学生团结在一起。他们意识到,全世界的黑人不但遭受政治压迫,还遭受文化歧视。他们创制了 “黑人性”(negritude)这样一个新词,发起恢复和发扬黑人文化特色的“黑人性”文艺运动。他们提出 “为做一个黑人而骄傲”的口号,驳斥某些西方人对黑人文化传统的鄙视和污蔑。他们主张,为维护和弘扬具有悠久历史的黑人文化传统,无论哪里的黑人,都再也不能逆来顺受,而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献身于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事业。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强烈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塞泽尔在一九三九年大学毕业后返回故乡。他一边在校任教,培养出一大批像弗朗茨.法农那样的着名反殖民主义斗士,一边从事文化活动,于一九四一年联合马提尼克其他进步知识分子创办文学评论杂志《回归线》,继续宣扬 “黑人性”政治文化理念,为美国的民权运动、南非的反种族歧视运动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他不但成为西印度群岛和非洲黑人 “文化自豪运动”的代言人,还被称为世界黑人争取自由与解放运动的先驱。法国历史学家帕普.恩迪亚耶称赞他 “同桑戈尔一道,努力将黑人特定的历史同世界上更广泛的受压迫者的经历结合在一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为阐释 “黑人性”理念,塞泽尔早在巴黎学习期间就开始文学创作。从一九三六年开始,他用三年时间创作长诗《返故土记》。诗作以他回马提尼克探亲为由头,描述他对故乡生活与文化的热爱与眷恋。同时,还对马提尼克一六三五年被法国占领、一六七四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的历史做了追述,谴责三百年来殖民主义统治的种种恶行。这首诗将诗歌与散文糅合在一起,把诗人心中长久积蓄的愤懑尽情抒发,在非洲和西印度群岛黑人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九四七年,这首一九三九年在刊物上发表的诗作以书本的形式出版。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雷东为之作序说:“这首诗简直就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抒情之作。”布雷东还鼓励塞泽尔把超现实主义手法当作一种政治武器继续进行诗创作。

到五十年代中期,塞泽尔先后出版诗集《神奇的武器》、《斩首的太阳》、《遗失的尸体》。这些作品谴责殖民主义者向殖民地人民灌输自卑、屈辱和绝望的思想,表达千百万黑人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在创作时不使用母语克里奥尔语,而是使用 “稍加扭曲的殖民者的法文字”,用充满黑人意象的炽热感情,抒发埋在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和反叛精神。有人批评他的文字不但晦涩,而且有时很难读懂。但正是使用这样的文字创作的诗歌,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

一九五六年,塞泽尔发表诗作《狗也沉默》,讲述一个黑人难以忍受殖民者的羞辱,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将作为主人的殖民者杀死。从此,他带着强烈的反叛精神从诗歌转向戏剧创作,先后发表被称为 “反殖民主义三部曲”的三部戏剧作品。一九六三年,他根据他所熟悉的海地的历史创作了《国王克里斯托夫的悲剧》。这部剧作以十九世纪初年亨利.克里斯托夫在海地反叛称王、不久就被推翻的史实写成。在他的笔下,原是一家旅馆雇员的克里斯托夫,一八○六年组织民众发动起义,随即成为北部地区的国王。可是,登基之后,他独断专行,不久即被他人发动的反叛推翻,最后落得个自杀身亡。有人解释,这是他在世界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少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的时刻,对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发出的严厉警告,要他们不能走上专制之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三年后,他又创作现实政治剧《刚果一季》。这部剧作以刚果领导人帕特里斯.卢蒙巴的革命事迹为题材,描述他勇敢地点燃民族解放的烈火,但却没有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最后惨遭殖民主义者的杀害,酿成一部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悲剧。一九六八年,他将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改编,以加勒比地区为背景,将原作的男主人公、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改写为残暴的白人殖民者,而将荒岛上的野人凯列班改写为争取自由、扞卫黑人文化传统的反叛者,反映美洲黑人的悲惨生活以及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此剧在欧洲连演不衰,被称为 “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和政治上的黑人意识完美结合之作”。法国着名作家让.保罗.萨特认为,塞泽尔的作品总是像炸弹一样爆炸,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喷薄而出,总是不断超越自我。(上)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