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棹歌閒听两三声/李 梦

2020-07-02 04:24: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现藏於故宫博物院的《武夷放棹图》/作者供图

  方从义(一三○二至一三九三)是元末明初一位非常传奇的画家。他一生不愿做官,以隐居出遊为乐,纵情山水,与文人雅士交遊往来,流传后世的画作虽然不多,却每一幅都堪称精品,其中便包括现藏於故宫博物院的《武夷放棹图》。

  位於福建省的武夷山属於典型的丹霞地貌,由一片低山丘陵绵延而成。九曲溪自西向东,经历九曲十八弯,蜿蜒流淌,与丘陵一同构成“丹山碧水”风景,有“奇秀甲东南”之誉。历代吟咏武夷山的诗文众多,其中南宋知名学者朱熹的《九曲棹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九曲棹歌》共由十首七言诗连缀,在第一首引子之后,每一曲即是一首诗,不像一般的宋诗那样讲道理、发议论,而是写景兼写情,丰盈秀丽,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朱熹这首诗中有一句“棹歌閒听两三声”,颇可用来形容方从义《武夷放棹图》的风格,尤其以“閒”字极佳,在字裏行间,在笔锋画外,都意犹未尽。画作为纸本立轴,右侧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呈现下窄上宽的奇怪样貌,怪石嶙峋,佔据画布近二分之一的面积。画幅左侧有岸有水,水上有一小舟,船上有两人,一人撑船,一人静坐船头,正朝向那不可知的静水深谷中去。右侧高山的怪与左侧水面的静,建构一重奇异的反差,而水上小舟正是连结这两重迥然不同情境的关键,虽用笔寥寥、墨色浅淡,却是整幅作品的画眼。

  放棹,重在一个“放”字,与“行舟”或“乘船”相比,多了几分洒脱,以及随性自在,与整幅画的笔法与风格相若。画作左上角由画家亲题数句,交代作画起因,其中提到“仿巨然笔意图此”,意思是说创作此画时曾模仿五代宋初画家巨然的笔法。在宋朝初年,北方山水画分为南北两派,北方山水画气势雄伟,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南方山水画秀丽清润,以董源和巨然为代表,提倡平淡天真。而方从义此画,正正沿循五代山水画家中南方一派的发展脉络,注重皴法,善用墨色浓淡渲染山势,飘飘欲仙,而少尘俗之气。舟行天地外,或许是不少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生活,而《武夷放棹图》看似写舟行水上,又何尝不是寄讬了画家对於隐士人生的想望与追求呢?

  有些画家写乘舟,有时三两结伴,突显群居之乐,另一些画家则只写一舟,将其置於大山大水的空茫与阒寂中,突显孤独之乐。《武夷放棹图》画中,并没有柳宗元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诗中暗示的那种孤寂与悲凉,而是从孤独裏寻找“自得其乐”的方法。因此,此画无意呈示戚戚寂寂的观感,而是强调“放棹”的韵律,强调景与人的互动,颇有“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盎然生机。后人用“放逸”形容这位元代画家的书画作品,“放”注重豁达,“逸”指向閒适,可谓十分恰切。

  此画藏於故宫博物院之前,曾为张大千所有,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董源的《潇湘图》并称为“大风堂”藏画镇室之宝。张大千去国前往南美时,曾在香港出售这三幅国宝。其后,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赶到香港,从张大千好友手中购得三幅国宝级画作,以免其流失海外。日后有人说,张大千以低价出售珍藏,实是希望国宝能留在中国境内。若我们相信此说,那也算一段重家国情怀的佳话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