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一决高下\江 恒

2025-07-03 05:02: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达芬奇(港译:达文西)、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位大师,如果把他们的艺术成就作比较,谁会更胜一筹?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就想做此尝试,日前在一个新展览中汇集了三人的代表作,包括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以及拉斐尔的《雅典学派》等仿品,希望他们在艺术上一决高下。按主办方的说法,这几位大师各有千秋,像是达芬奇的神秘、米开朗基罗的威严以及拉斐尔的迷人,让他们穿越时空同台竞技,可以擦出奇妙火花。

  事实上,达芬奇等三人之间在历史上不仅存在交集,甚至有过某种艺术较量。十六世纪初他们于佛罗伦斯相遇,当时达芬奇五十岁出头,被誉为画家、工程师等多学科探索者;米开朗基罗只有他一半的年龄,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性格傲慢、好斗,在与竞争对手雕塑家的打斗中被打碎鼻子;拉斐尔最为年轻,虽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正忙于寻找新的灵感和赞助。

  与此同时,他们的关系十分微妙,既相互影响又激烈竞争。以达芬奇为例,他作为核心人物,其杰出地位引起了另外两人截然不同的反应。很明显,米开朗基罗和他彼此不太喜欢。据目击者描述,他们曾在佛罗伦斯圣三一桥附近发生一场争吵,米开朗基罗公开辱骂了一番,然后大步走开,留下满脸通红的达芬奇。而个性比较平和的拉斐尔,却成了“天才迷弟”,他曾偷偷观摩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并模仿他的标志性晕涂法,后来用于自己的《圣母像》。按达芬奇自己的定义,晕涂法是阴影和高光融合在一起,没有阴影或笔触,就像烟雾一样,而该技法也是一种气氛,反映转瞬即逝和遗憾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有过一场脍炙人口的“世纪对决”。作家查尔斯.尼科尔在《达芬奇:心灵的飞翔》一书中写道,一五○四年,两人同获邀为佛罗伦斯市政大厅绘制巨型壁画,达芬奇画《安吉亚里之战》,米开朗基罗画《卡西纳之战》。当时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大卫雕像,而达芬奇正在画《蒙娜丽莎》。即使只是作为体积来讲,两个作品便体现了两人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一个是重达六吨的英雄雕像,另一个是轻质杨木画框中的家庭主妇。前者展现了权力和英勇,后者体现了优雅和神秘。在绘制壁画过程中,两人互相嘲讽,达芬奇批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风格“粗野”。米开朗基罗则反讽达芬奇“连骑马像都铸不成”,暗指达芬奇的斯福尔扎骑马像(也称为“达芬奇的马”)未能完成。然而,两幅壁画最终均未完成,算是打了平手,尽管草稿影响了如鲁本斯等后世艺术家。

  但不得不说,达芬奇有很多与众不同的魔力。他自学成才的知识记录在他大量的笔记本和手稿里,也反映到他的艺术之中。他画作上的梦幻世界充满了精确而博学的细节,比如代表作《岩间圣母》中的野花在植物学上是准确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也可以在嘴唇肌肉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找到,这归功于他从数十次尸检中获得经验,因此他声称自己比米开朗基罗创作的人物好得多。

  米开朗基罗也不遑多让,他在二十四岁完成《圣母怜子图》,温柔地想像了一个永恒的悲伤时刻,十四年后完工西斯汀教堂令人惊叹的天花板,在漫长的一生还没过半,就已经成为了传奇。他在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三种艺术中,都超越了前人想像的极限,其作品更是文艺复兴时期悖论的灯塔:推动人文主义与神权、人体自然美和神圣性等的对立和冲突。

  至于拉斐尔,一直是受过西方学术传统训练的艺术家无可争议的典范,他的名字被刻在大多数二十世纪之前建立的公共艺术画廊的墙壁上。他虽然三十七岁英年早逝,但作品数量众多且完整,并奠定了欧洲学院派标准。

  客观讲,作为共同定义了文艺复兴黄金时代的三位大师,实在难分伯仲,达芬奇探索未知,米开朗基罗突破极限,拉斐尔总结完美。正如有评论所说,如果你是艺术生,拉斐尔是教科书;如果你爱激情,选米开朗基罗;如果你崇拜全才,达芬奇无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