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疯狂”是什麼?\杨骐

2018-09-24 03:17: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疯狂简史》这本“简洁而迷人的精神失常史”中,医学史教授罗伊.波特开首就写道:“疯狂的历史或许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疯狂”和“恶魔”两者是画等号的。考古学家曾挖掘出一些西元前五千年的头骨,头骨上有石器钻凿出的小圆孔,大概当时的人们怀疑这些人被恶魔附了身,因此钻凿出这些小孔,好让恶魔离开他们。在十七世纪的一幅法国版画中,描绘了另一种驱逐恶魔的方法—冷水酷刑:一个遭绳索捆绑的人被浸没在冷水中,这是一种常用於女巫身上的“神明裁决法”,若她们浮起来即代表有罪,若她们沉下去则代表无辜,这种酷刑也同时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治疗疯狂”的方法。

  许久以来,人们都说:“疯狂与天才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这也反映在历史上对“精神疾病”的两种论述方向中:哲学家米歇尔.傅轲所写的《疯癫与文明》主张精神疾病不该被视为是纯粹的“自然事实”,而是一种“文化构建”的产物,它的维持仰赖於各种社会管理、医学与精神医学构成的网络。因此,“疯狂史所要说明的,并不是疾病与治疗的问题,而是自由与控制、知识与权力等问题”;傅轲这种颠覆精神医学史观的论点,“把精神医学史上的英雄,重塑为不怀好意的恶人”,当然激起了强烈的反驳,在《精神疾病的现实》一书中指出,精神疾病绝不是一张标籤,或是一种寻找社会代罪羔羊的手段,而是一种甚至真实存在的精神病理实体。然而,即使这些疾病与症候群被宣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诊断的时候仍然确实会受到政治、文化、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偏见的影响。这两种论争在罗伊.波特的书中也是悬而未决。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服用精神科医生开立的藥物,积极吸收他们的理论,参与各种形态的治疗,似乎精神医学已经取代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成为了自己、同侪或普罗大众来理解“我”的方式,这究竟是好是坏?《疯狂简史》无法解答。

  在最后,罗伊只是陈述道,他无意深入讨论精神疾病的历史成因或社会功能,“我只是想以更聚焦、更务实的方式,叙述自有历史以来精神疾病概念的演变而已。”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