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斥巨资修广场却让村民点油灯 为啥之前没发现?
新闻背景:
靠两人手拉手才能环抱住的银杏古树,6株一字排开;8根图腾石柱屹立于广场中央,沿着中轴线依次分列成弧线状……你见过这样搞形象工程“不差钱”的贫困县么?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汝城县斥资4800万修建爱莲广场,仅6株银杏树就花了285万元,当地却仍有村民靠煤油灯照明。
面子很“阔” 里子很“穷”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居然过起了连很多百强县都比不上的“奢华”日子,这难道不反常吗?
2008年以来,该县修建广场公园11个、市政道路项目26个,违规修建办公楼10栋,几乎一半的钱都用在大搞城市开发和城市建设,而培植财源、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还不到6%。
该县在解决民生问题、在扶贫等环节抠抠缩缩,慢慢吞吞,重视不够,摆布不合理,投入不足,比如,自来水厂被民企收购,三天两头断水,民众怨声载道,有两个村的25户人家还没有通电,仅靠山泉水发电和点煤油灯照明,易地扶贫搬迁账户沉淀资金占应拨付资金的68.7%……
为何等到巡视组去了才被发现?
汝城县的那些问题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也涉及很多环节,修建道路、公园、广场、楼堂馆所需要占地审批,需要资金审批,需要项目审批,需要验收,对地方政府举债过高有评估预警机制,对扶贫资金的使用也有专门的监督流程,对用水、用电等民生问题则有专门的诉求通道、维权服务通道、信访通道,可是,这些监督程序、维权通道在平时却失守了,没有及时高效地发挥作用,没有限制住汝城县一些官员乱上马工程、乱花钱的手,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维护好民众的权益。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的报道屡见不鲜,个中是非已很明显,但仍有一些官员前赴后继、乐此不疲,背后有复杂的原因。一是对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健全,民生投入远不及形象工程来得显眼;二是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巨大的公共投入到底是投向最紧迫的领域,还是就图个城市外表光鲜,往往由当地主政者的主观好恶说了算,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贫困县“摆阔”提升不了发展气质
一个地方该怎么发展,什么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公共资金该用在哪些地方,在这些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上,地方官员还须充分听取民众意见,真正进行民主协商。同时,上级部门应切实发挥监管作用,让面子主义、政绩冲动没有野马狂奔的可能,如此才能杜绝公共决策“只管形象工程好看,不管百姓如何点灯”。
贫困县要想早日脱贫,只能依靠科学发展观。虽然贫困县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多,但厚植发展基础、培育发展优势一项都不能少。